儿时学过鲁迅的《少年闰土》,那个时候经常会想,如果自己就是闰土该有多好。在金黄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沙地上种着碧绿的西瓜,又圆又大,甘甜多汁。
夜色中,拿着钢叉做西瓜的守卫,向偷偷袭来的猹刺去。
物是人是,物非人非
无意中再次翻阅鲁迅先生的《故乡》,竟一时间有太多的感慨。阔别故乡二十年,回去看到的还是“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记忆中的故乡再次出现在眼前,竟那么的凄凉与陌生。
鲁迅先生渴望见到故乡的人,然而见到了却不再是记忆中那些美好的画面。物是人是,物非人非。

少年时那个和他游戏打闹的闰土,变了个模样出现在他的面前,被生活的枷锁绑得死死的闰土,毕恭毕敬地喊了一声“老爷”,这句世俗称谓淹没了他们幼年时代多少珍贵的情感?
时间不断流逝,我们不再是年少时的我们,同时我们成为了现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社会赋予的不同角色和地位。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如同闰土和鲁迅先生的关系,明明可以很纯粹却变得难以描述。
人情是最大的隔阂
大学毕业那年,我考上了县城小学的编制。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碰到了小学同学,他来学校给他儿子报名。
那会很多家长都会把孩子往县城的学校送,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后来聊天过程中,我得知他和他爱人都在外地打工,孩子一直由父母照顾。
现在家庭条件好了,父母年龄也大了,就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寄宿学校。但是儿子成绩太差,没有通过学校的考核,所以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学校有个特殊的规定,凡是在校的老师,每年都可以有一个入学名额,这也是给老师的照顾。那是我也没有孩子,就找到校领导,把这个名额给了同学的儿子。
这对于我来说本就是举手之劳。再说我们小学同窗五六年,整日在一起玩耍,这点忙能算的了什么呢?
他的儿子进了我们学校,被分到了不错的班里,而我也没有浪费学校留给我的入学名额。

这事大约过了一周,我回乡下看望生病的奶奶。同学得知我回去,带着他爱人买了一大堆吃的,送到了我的家里。言语里有说不完的感激和谢意。我再三表示不用放在心上,可依旧没能说服他们。
他的爱人说了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在心间:我和强子这些年就只会出苦力挣钱了,也没有什么能给孩子的。你可帮了我们大忙,这份人情不知道怎么还呐!
一席话让我有些震惊,不知该如何接下去。的确人与人总会因为世俗而变得陌生,而人情就是最大的隔阂。
没有加速器的人生
都说闰土是被生活压垮了,变得木讷,然而谁又知他的无奈?闰土对鲁迅说了一下自己的处境,可是说了又有什么用?别人能帮的毕竟有限。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断断续续的话,透露着对生活的绝望。谁都想好好活着,究竟能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个人无法决定。
最近听到一句话,我倾尽所有努力,不过只到达了别人的起点。听起来这句话有些悲凉,可现实不就是如此吗?
三十岁的表哥一直没有结婚,不是不想而是不敢。表哥初中没有上完就外出打工了,近二十年的工作,让他曾经也对未来充满幻想。他努力赚钱,想改变父母和弟弟妹妹的生活。

然而,生活却压得他无处可逃。两年前,表哥的父亲得了老年痴呆,母亲就在老家一边种着庄稼一边照顾老伴。不幸的是,今年年初,他的母亲也瘫痪了。
对于表哥来说,生活的希望逐个破灭,他回到老家陪在父母身边,一边想办法挣钱供弟弟妹妹读书。他想让弟弟妹妹过上属于他们想要的生活,因此,作为哥哥不得不做些牺牲。
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加速器,有时候阻挡我们前行的就是无法丢弃的责任。有多少人因为责任而成为闰土?
如果可以轻装上阵,谁愿负重前行?有人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有丢不下的责任,有放不下的人。孑然一身固然轻松,那有什么意义呢?
活成闰土也许是悲哀的,如果真的不能选择就坦然面对,过好自己的生活才重要。人生没有加速器,在艰难中前行,就是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