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这几年非常火爆的人生整理书。 它推崇通过“收拾”这项行动,转变自己对待物品的方式,从而改变自己的心灵,让身心更自由。
断 = 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 = 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 =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几年前,我阅读过这本书,断绝了囤积大量便宜货的心理,也狠下心来丢掉了保留到毕业两年的所有大学的证书、好朋友送的已经不需要的礼物、以及奥运会志愿者保留下来的一箱子纪念品。 然而我依然无法做到自动运转的断舍离。 东西还是很多,多到我依旧无法为每样物品找到专属位置。所以可怜的物品们,经常被丢来丢去,拿出来再也放不回去。我也经常找不到物品,通常花在找物品(尤其是衣服和某种电线)上的时间非常的多,实在找不到再买新的,等找到了,就新的旧的一起留着了。 对于物品呢,我从来也没有珍惜的情分,虽然很喜欢的东西,也经常会遗忘它,任它积灰。 遇到感觉有用且经济实惠的东西,就会买。尤其是吃的东西,往往一买一堆,等再想起来的时候,已经过期了。
可是我明明清楚概念啊!为什么做不到呢?!
通过这次阅读和最近的实践,我又理解到一个新的境界——实践断舍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练习,提高断舍离的能力,才能逐渐的游刃有余。
看似逻辑混乱的章节中,作者其实解决或回答了以下问题。
1. 我们和物品应该保持什么关系?
2. 我们为什么没法丢东西?
3. 在修炼断舍离的道路上,我们如何克服困难?
4. 如何提高断舍离的能力?
5. 自动整理真的会发生吗?
下面我来整理下作者的答案,以及我实践后的感想。今天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1. 我们和物品应该保持什么关系?
首先要说明,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所以在收拾之前,我们要先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在筛选物品时,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 在我与物品的关系中,我才是主角。 所以问话应该是以我作为主语: “ 我当下是不是需要它?” 而不是将物品作为主语:“它还有用呢!” “丢掉好可惜啊!”
在收拾得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判断 ①我 ②当下 是否需要 它? 这个判断,就是逐渐了解自己的过程。 比如我收集了非常多的便签纸,总觉得读书的时候做标记会用到。然而我在阅读《断舍离》这本书的时候,遇到需要标记的,就用笔,想要记住这一页就折个角。 我突然意识到, 在读书的当下,我根本不会用到便签, 那我放在各种角落、想要方便做笔记的便签纸就一点都没有用哇! 这就是一个了解自己习惯的过程。
另外书中也有举例,说一位女士一直都和可能没结果的人谈恋爱,不敢走入婚姻。整理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留存了一大箱没结果的爱情小说,这也是她潜意识里对婚姻关系的排斥。等她丢掉那些书以后,她也慢慢开始试着不再排斥婚姻。 这是通过物品映射出“未知”的自己。
我们占有的东西也在占有我们。 物品,需要花费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 它们堆砌在那里,一个个被擦拭,甚至不被找到,都会耗费我们大量的能量。如果被大量的物品消耗了能量,我们不就成了物品的奴隶了么! 再延伸一下,如果对待简单的物品,都没法选择好坏,那对待人生其他方面,比如婚姻、工作,岂不是更顾虑重重,没办法去选择?! 试想想,当你面对一个过去的、不再实用的物品时,你发出“扔掉好可惜啊!”的感慨时,你去面对一份不再适合自己的工作时,不也一样会发出“啊,其实我领导同事对我蛮不错呀~” 或者“其实我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的啊!” 这时,我们真的就被不再合适的物品或者工作牢牢地束缚住了!
所以我们要先学会维持必要且少量的物品,保证能量不被多余的物品浪费。进而提高做“适合自己”的判断的能力,提升内在智慧,并将这种智慧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就是作者所谓的,整理好了,连运气都变好了的道理。
那我们应该跟物品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呢? 作者说是好朋友的关系。 换一种说法,我觉得要保持充满爱与欣赏的关系。 越喜爱某样物品,越会经常关注/使用它,然后会小心翼翼地打理它,让它出现在当下需要它的地方,尽情展现它的美感(就算是实用品,也会因为实用性而展现美感)。 就好像对待亲密的朋友,我们会很用心地和他保持联系、关心他、接受他的帮助、感谢他的存在。 当物品被这样对待时,想必它也是幸福得发光吧! 我相信,这种幸福一定也像人与人一样,会互相感染吧!
敬请期待 第二篇 我们为什么没法丢东西?
易锅(易口好锅)是最近火热的国内铸铁锅品牌,我最喜欢它的地方在于 人们经常分享如何使用它。那些带着欣赏的语气,让我也不知不觉想要好好珍惜它,使用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