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情随笔
生活如诗是哪般

生活如诗是哪般

作者: 打倒唐特勒的spy刘 | 来源:发表于2017-02-08 17:27 被阅读0次

    27岁的年纪,主动也好被动也罢,就这么有心理准备的下岗了。

    没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在认真的做了攻略和预算后出发了。开始了下岗后的游荡生活。足足在祖国大好河山中游荡两个多月后,又开始频繁游走家与另外一个城市之间。

    本来在朋友圈就不活跃的我,自从下岗生涯开始后就隐匿在角落。即便如此,还是不乏有关心的朋友会时常问问我的近况,在他们看来我好像不是在四处游历,而是游离在太虚之间、尘世之颠,神秘莫测。当听到他们的想法时,我忍不住笑了。朋友们是可爱的,她们的关心是暖的,怪我活的太自我,忽略了周围的那些可爱的人儿。

    为了打消她们的疑虑,我总结了一下这几个月的生活:旅行,读书,学习,写字;感受,放空,思考,生活。

    当朋友知道我的生活状态后,无不歆羡。我可以理解她们的羡慕从何而来。都市中同龄人大都被各种围绕在生活周围的事情所拉扯,工作升职、赚钱、结婚生子、被未名的压力所追赶甚至是鞭笞,没有喘息的机会,没有与自己对话的时间,没有放下的勇气。有朋友为我的生活做了一个总结:把生活过的像诗一样。这无疑是一种褒奖和她们内心的向往,我想的话。

    独处久了,与自己对话多了,思维会变得敏感,亦可说是胡思乱想一番,所以当听到不止一个朋友用这句话来总结我的生活时我都不敢承认,先不论我的生活真实的模样是如何,把生活过的像诗一样到底是什么样?于现代,在普众思维里再结合我的生活加上她们的想象,这样的生活真的不是精神乌托邦吗?

    (一)

    首先来分解一下这句话,把生活过成像诗一样,那么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一样的生活?现代社会怎样才能过成像诗一样的生活?

    生活从剥离母体开始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只是那个时候,一个婴孩是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面对这个世界,需要父母的呵护,社会的教化,爱的感知。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的开始—独自生存或者说心智成熟到可以开始思考和面对社会与自己的时候。

    梁漱溟先生说生活和生命是相同的概念,生命是活的相续,生即活,活亦生,于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活和生命是相同的意义。相信这个观点很多人是无法认同的,把生命和生活归为一个概念岂不是把生活这么有灵性和哲学的一门艺术和一个生物遗传概念相提并论?至少我想那些希冀把生活过的像诗一般的朋友定是否认这个观点的。

    “生命”是一个被动的行为,因为没有人可以主宰自己的出身,就现代科技来说至少自己无法主宰自己的。每个人从基因生物的层面来说都是独特的,世界没有人会和你完全一样,就连创造你的父母也一样。而为何落临人世,从被动的拥有一个独特的生命历程过度到主动的生活后反而变成芸芸众生平凡的个体了?究其根本,前者是被动的无需努力的,后者是主动的,需要用智慧在人间博弈。

    因此,又会有个新的词需要拿出来辩证一下——生存。有句广为流传的话,大概意思是生存容易,生活却很难。那么何谓生存?我理解的是吃饱穿暖,有容身之处。这似乎是一个基准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基准线已经不知不觉的移动到了一个人们看不见的高处:吃要吃好吃的有营养的同时还健康的,穿好看的而且时尚的,容身得有自己的房子。达到这个无形的基准线以上似乎已经成为大部分人如今“生活”的理想。乍一看,好似如此,深一想,是否缺了些什么?

    灵魂,缺少的是灵魂。

    生存=衣+食+住+行

    生活=好的(衣+食+住+行)+灵魂=

    理想生活(人生)=生活*灵魂

    所以,是否可以这么理解一下生命、生存还有生活的关系。人们从被动无知的拥有了生命后成为社会性的高等动物,继而又了与社会相容的生命诉求,此时每个人的需求基本相同,即生存。生存逐渐可以满足的时候需要的是生活。而生活又是一件与灵魂智慧有关的事情。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有本书叫生活的艺术,主要介绍的是中国人在几千年文化中积淀下来的生活的方式。近期正在研读这本书,尚在开始的阶段,但我想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大概是从这个显示了智慧的书名开始。生活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艺术,是哲学,是智慧,是心性,当然也有社会性的传承为基础,这所有都建立在一个完整的人格和独立的灵魂之上。

    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社会,“发声”不再是一件难事,“接收新的声音”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快速的生活节奏,快速的文化,连感情都可以是速配派对促成的事情,灵魂缺乏的快速补给显然也是符合社会时效性了。各种新媒体的运营——鸡汤熬制中心出品,一种看似“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鸡汤文字更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精神食粮,试问满是鸡精的鸡汤可以丰翼一个灵魂吗?灵魂,从来不是在别人的世界里找共鸣。生存的路径或许相似,但灵魂一定是属于你最特别的存在。

    每个平凡的人都在用只有一次生命的机会在生存,企图参透人生的奥秘,每个人都好像有点自己的领悟却又好像不得法。但总归是有个关于理想的雏形,我想大家口中所说的把生活过的诗像的生活就是理想的一种吧。那么由此可以这么解释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把生活过的像诗一样的生活:有好的生存条件(至少是还算不愁的生存环境),一个特别的灵魂。

    (二)

    现在要来看看第二个问题,什么是把生活过的像诗一样的“诗”?

    关于把生活过的像诗一样这句话的出处我特意去找了一下出处,嗯,没有找到确切的出处,倒是找到了几本本书。有一本叫把日子过成诗(一个离经叛道的女子写的关于隐居山野的自我独白),有一本叫把生活过成诗(一个说要做一个明媚淡雅的女诗人写的一本大概是玩弄文字的高浓度鸡精水吧),还有几本类似的书,中心思想大都是把日子过的精致了,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大抵这是现在人们心中诗的高度吧。

    把生活过成想要的样子是每个人所想,可是为什么独拿诗来借喻呢?为什么不是把生活过成歌,过成一杯水,过成一株草?

    诗的起源原本是为了记录史实,古时一种说唱艺术的变现形式,而后行成一种文字规律后演变成了一种文学体裁,最早出现的是荷马史诗,那个时候的荷马同志还是类似于我们后现代的游历说书人,因为说的好渐渐的有了名气,也有了粉丝才得以记录下来,他大概是史上第一位诗人吧。我国现存可追溯的最早的可以称为诗的就是诗经了。中国诗词的发展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最盛的就是唐诗宋词。生活在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也一直都被这么教育着,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背诵几首古人的诗词。一方面,诗在我这一代人看来代表了一个时代,即唐宋。另一方面,代表了一种看不懂触不到的境界,优美却不像散文小说那样通俗;各种隐喻、借喻、比拟更让人折服于古人的智慧。再回到现代,写文字的人很多,写诗的却很少。我想把一种理想生活和诗放在一起相提并论,也是因为诗这种文学表现形式的特别吧,至少没见过有人说把理想生活过成散文的吧。另外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浪漫,就拿情书和情诗来比较,一般说写情书那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表白方式了,但如果说变成了写情诗,那写的人的逼格一下就提高了,想表达的感情也瞬间挂上了浪漫的光环。另外诗也是优美的,因为诗是一种有严格书写规律的体裁,读起来也会有种独特的美感。还因为诗的晦涩难懂造就了诗有种孤清曲寡之意。总之,诗的境界是一种难懂、难到达的地方。

    于此,我似乎明白为什么大家把理想的生活比作诗,有什么比优美,独特,自我而清雅的诗一般的文字更能形容理想的生活呢。

    (三)

    说把生活过的像诗一样,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陶潜。

    其实这样的联想本身就是矛盾的,因为陶潜本来就是诗人啊!还是那个开创了田园派诗的诗人。他并不是把生活过成了诗,而是用诗记录了他归隐的生活。

    我想大家口中所说的诗一般的生活多少也会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吧,毕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意境是谁都无法抗拒的。所以从他之后再如此用诗来比喻生活的都有跟随陶潜之嫌,这样的境界也似乎都无法与他企及。

    陶潜是先有了生活才有诗,我们是先有诗一般的理想再有生活。这就是差距。

    (四)

    再来说说我。

    我的生活不富足,吃土吃沙。

    我的灵魂不有趣,痞闲一枚。

    如此这般,我除了占尽了如诗般生活的清苦,大概也没什么了。

    我的境界是远远达不到把生活过的像诗一样。如果把日子过的像诗一样就是饿不死,能够看山看水,用肉体和自己的灵魂对话,我想那我是做到了。

    但显然,这样的生活过的一点都不诗意,也不是大家所希冀的把生活过成诗。

    如果要让我来形容自己这段时间的生活,我想我会说我把生活过的像一滴水,平淡、平凡、一个独立的水分子,终归要回到大海。

    至于把现代能否把生活过的像诗一样,不得而知。因为原本就是一个主观的看法,他人觉得你是,那么你就是。自己觉得是,那亦是。

    只是,我无法用这样的想法来认可自己,仅此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如诗是哪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cb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