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斯·吕佩茨 为艺术制定规则

作者: 卡布奇诺花蜜 | 来源:发表于2020-04-28 23:55 被阅读0次

    如果有人问我,美是什么,我会阻止他正在思考的当下。
    如果有人问我,艺术是什么,我会阻止他正在思考的当下。
    当有人提问,美是什么?我会阻止他正在思考的当下。
    当有人提问,艺术是什么?我会阻止他正在思考的当下。

    -

    思考即破坏,在提问和思考的时候,艺术、美就被破坏了。然而我们又不得不去提问和思考,因为我们不去提问和思考,我们就无法去往美和艺术的道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是残酷的。没有提问和思考就无法被看见。我很难说,这是人的局限性,或者说人的缺陷造成的结果。

    从提问和思考中,诞生了梯子。梯子是破坏后的产物,它可以去往美和艺术。有人说不需要提问和思考!假使没有提问和思考,那么就没有梯子,更多的人就无法去往艺术和美。假使没有提问和思考,人们无法明白被看见和看见之间的关系。假使没有提问和思考,美和艺术将不被可谈论,它们即永恒。

    通过梯子去往美和艺术的人们,他们以为掌握了艺术,他们以为这样就能一个个爬上去,揭穿艺术的诡计和谜团。这一切虽然如同理性逻辑那样牢不可破,但事实只能给予人重击。通过梯子走向的是一种伪造的艺术空间,近似与艺术对等的存在。如同虚幻的谜团引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遵循梯子去寻找艺术和美,最终他们内心一无所成。

    然而没有梯子又显得那么不可思议,人们如何从0到1?于是这本书《为艺术制定规则》的存在必要性,是梯子也是需要我们扔掉的玩意。一切梯子皆是破坏后的产物,虽然你能发现它们好像实际存在,但因为你还有思考的余地,所以它是你破坏后的东西。另外,凡思考裂变而有,即是幻觉。不可为真。然思考无法停止,不可在源头下文章,只需认清幻觉即可。

    作者:马尔库斯·吕佩茨/海因里希·海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吕佩茨与海尔的对话
    译者:梅宁
    出版年:2019
    页数:132
    定价:45.00
    装帧:平装
    ISBN:9787100174961

    这本书即然叫做“为艺术制定规则”,其实恰恰是对艺术的某种界定,营造了一个可以攀爬的梯子给还没有领悟和理解艺术的人用。用简单可思考分析的逻辑语言描述,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流入图像和愿望世界的一种能量过渡形态。称它为能量,因为它有流动,刺激,提升感受的性质。“流入”是指能量所处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有一道隔阂,打破这道隔阂需要“艺术家”。有了艺术家,能量才能流入至我们的世界。这股能量可以是艺术家看到的,体验到的某种神秘属性,甚至是某种谜团。“过渡”,因为艺术无论是包含主体客体之分的观念,还是艺术品的存在价值,更甚至是艺术是某种交流过程完成的刹那,用“过渡”或者“生成”来描述它,彰显艺术的状态。

    看完《为艺术制定规则》,涌现了很多想法和思考,在对本书进行破坏之后,形成了一条梯子,去往这本书,在描绘了一番图景之后,梯子又消失了,甚是奇怪。本书主要围绕马尔库斯·吕佩茨和海因里希·海尔两个人的谈话构成。马尔库斯·吕佩茨,喜欢尼采哲学的德国当代艺术家、诗人,从他的对话中满篇引用尼采的书籍就能发现,他对尼采有某种狂热,也是他背后的哲学思想的源泉。其语言表现也如尼采一般傲气,比如我是天才,为什么我如此智慧?为什么我能画出这样好的画?这样的张狂表现,旁人看了一定不会舒服,但这不影响他作为艺术家的身份。诚然如他所言,艺术家不是需要别人定义后才能得到的某种身份。

    海因里希·海尔作为艺术批评家,也是厉害,虽然网上能找到的资料不多,但通过本书,能一层层的引导且把马尔库斯·吕佩茨的思想一点点挖出来,也是了不起。艺术家的思索使得艺术家的作品背后有了某种哲学性,这个梯子的建立源自艺术家本身在其创造中的杂糅,是思考破坏后的精神嵌入,随能量一起流入我们的现实世界。诚然如果说艺术本身是纯粹,那么艺术家作为载体,在创作过程中的杂糅也可以说是对艺术纯粹性的破坏甚至是玷污,换句话说,探索艺术家作品思想性的背后,是艺术家某种不可名状的世俗之见。想必马尔库斯·吕佩茨在一边大喊自己是天才,并且定义艺术的时候,也在反思这样做的下场,有可能在玷污艺术本身。

    -

    然而在反思的时候,不得不佩服他对于“天才艺术家”的定义。我粗略的总结而言,有这样几条。

    艺术家是一个不会无聊的群体,他们内心就有一个宇宙,坐在那里,内心宇宙的能量源源不断的流了出来,他们不会感觉到无聊,闭关,独自呆着,是非常适合艺术家的,大家也可以想想,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很无聊,那么大概你没有什么艺术天赋。个人宇宙的概念,也极为有趣,这种内心精神力量的源泉,好似不需要裂变,直接观察不去思考,就能得到东西。这样的描述,让人惊叹,艺术与禅定境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艺术是某种谜团的投射。谜团,不可揭露清晰,也不可说清楚它。一旦说清楚,就给人不是艺术了,某种过程的全然描述,是对艺术的破坏。作为天才艺术家,天然应该知道这个,甚至能感受到谜团的存在,并且把这种神秘性展示出来。换而言之,用我的理解来说,就是艺术家感知到了某种存在,然后在描述它,极力的描绘给世上的人看。也就因此我们无法逼问任何艺术家,“这幅画的意义在哪?”艺术家如果自谜团而生成艺术,那么这艺术是不可被讨论。

    最后天才艺术家们,画完这幅画,或者生成某个作品之后,就会忘记它。这关乎遗忘的必然。遗忘不是某种强迫式的技巧,更不是为了有意识的去遗忘而想要达到遗忘的状态。是某种可以被理解的艺术家的自我中心的状态,当作品生成的刹那,作品已经完成,艺术家认为不在需要这作品,它的存在意义,能量已具备,于是这个投影在艺术家脑海中消失。

    天才艺术家内外分裂式的创作状态。既无法屈从于这样的分裂,更不能放弃这种分裂。艺术来自上面说的能量流动、内心宇宙,那么必然作为艺术家本身,要感知它,那种纯粹性,是需要撕裂自己的伪装。自身的伪装,然而又不得不携带在身上,它可以是语言,可以是地理环境,可以是文化,可以是身处的某个时代。天才艺术家敏锐的意识到这些,与之做平衡,在面具与真实的缝隙中游走。

    -

    大概这四点,看完后,感触还是蛮深刻的,方便对照一下艺术家的状态和自己的状态,特别的有启发。虽然成为艺术家的道路千万条,但总归就那么点东西,能不能成为艺术家自己还是有点感觉的。最后,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伴随着一些零碎想法跳了出来,转而抓不住,就忘记了。大体上,阅读体验不是很枯燥,因为有大量注释陪伴,还有马尔库斯·吕佩茨的作品插图欣赏,还算有意思的一本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尔库斯·吕佩茨 为艺术制定规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cw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