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4(静心而论1596):
孩子停学在家两周了
—— 网上咨询约练有感
今天再一次挑战了一下咨询师。
来访者L老师带来的话题是,她的娘家上高一的侄子(16岁),已经停学在家两周了;是孩子自己不想去学校的,在家里把自己关在卧室,晚上不睡觉,通宵打游戏,白天还不好好吃饭,饿了就点外卖……要知道这个孩子曾是县重点高中高一年级实验班的学生,目前突然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对于整个家庭来说,笼罩上了厚厚的阴霾,家人们都特别的着急,焦虑,也无计可施。
从L老师复述的信息中间我还得知,她娘家的原生家庭状况,她的娘家弟弟(也就是她侄子的爸爸)前几年因为做生意屡屡失败,导致夫妻关系糟糕至极,目前是分居状态,她侄子常常跟爷爷奶奶在一块生活;16岁的200多斤的一个小男孩,现在由于生活不规律,身体各项指标已经出现了异常……
最近是孩子感到了特别的累,在学校学习的时间特别长,精力跟不上了(这是孩子与他爸爸谈话中透露出的信息),自己提出他心理上特别的郁闷,想找一个心理医生辅导辅导;在孩子自己不去上学的第二天,家人带他到市精神病院进行鉴定,最后结果是中度抑郁,重度强迫症……。可家人因为有顾虑,没有让孩子接受医生认为要服药配合制疗的建议;而是让孩子的姑姑为他开导开导,而他的姑姑也就是正在学习心理学的今天的来访者L老师。
L老师对这件事也特别的焦虑,可是侄子不愿跟她多谈,她非常的困惑,不知道怎么才能帮到孩子顺利复学,以便改变现在让家人着急的现状,正好今天借助这次咨询机会来探讨一下侄子的问题,想从中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作为咨询师在领会了L老师的意图以后,心中立马跳出一个念头,这样的咨询至少要三次以上,简简单单的一次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在给这次咨询定位,根据十几岁孩子的特点,在他们出现问题状态时的常用应对措施,这一次怎样能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因为只有情绪出的来了,道理才能进得去,让孩子愿意谈他目前不愿上学的真正原因,以他自己的内心所想,前提是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从L老师的叙述中,我捕捉到的信息是孩子目前不排斥爸爸,但对于妈妈特别的抵触;源于孩子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与妈妈之间结下的梁子,一直解不开心结,现在发展到连看一眼妈妈都不愿看的地步;好的一点是孩子停学在家的这两周时间内,能在爸爸千说万说的情况下,偶尔会和爸爸一起走出家门,外出骑车,散步,还会跟爸爸进行简单的交流,而对于家里的爷爷、奶奶和姑姑们,表现出不耐烦,也不想与人过多的说话,还一直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过他答应再给他一周时间,下一周开始复学;可L老师说,这是孩子第2次的承诺,在孩子停学一周的时候说第2周去学,可现在两周了,说第3周再去,她们家人对孩子这样的保证也有点担心,害怕下一次还不去学怎么办?
我把今天咨询的方向,放在孩子的家庭系统上,通过家庭成员对他出现问题之后的各种做法,对孩子是否起到影响来探讨,好在这一家里有一个正在学习心理学的姑姑,她们家人虽然焦虑,但是没有硬逼着孩子复学,没有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比如打游戏,晚上不睡觉,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出门,不与人沟通……在孩子心情这么糟糕的状况下没有给孩子添乱,而是默默的陪伴他,这一点值得称赞。
我在咨询的过程中间,因为心里牢牢记着咨询的规则,不评判,不预设,不建议,所以我中间穿插到了“换位思考”的画面,就是举例假设来访者与老公发生激烈的冲突,或者工作生活压力大,心情特别烦躁,这时候自己的心情如何?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是自己快速的走出来?如果你作为孩子,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该怎样处理自己的情绪?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目前这种现状?……中间用到了几个假设的画面,还有评量问句,是L老师自己打分,焦虑程度从8降到了4,她说我给她得到了很大的帮助。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再说更多的方面。
今天让我收获特别大的还有观察员G老师的点评,句句中肯,切中要害:1.“你今天带来的话题”→“你今天的困惑”;2.“我的咨询经验缺乏”→这句话不恰当,如果是正式的咨询场合,会让来访者对你的咨询水平产生质疑;3.复述来访者的原话语句太多,不简练;4.在关系系统这一块没有提到学校老师,同学、家庭中孩子的同龄人的资源;5.没有询问,经过鉴定以后,孩子是否服药了,是否找到正式的咨询师进行咨询;6.没有抓住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拉近亲子关系;比如孩子爱打游戏,可以与孩子谈谈有关游戏的情况;7.“孩子的妈妈这段时间没有见孩子,做得很好!”,我的原意是妈妈很配合,这是对妈妈这点的赞美,并不是赞美妈妈这个人,因为孩子根本就不愿看见妈妈,说明他妈妈有很大的问题,不应该赞美他,而应该说他这点很配合,意思没有表达清楚;……
G老师的这些问题提的特别好,她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待这场咨询,真正的是当事人迷旁观者清,句句切中要害,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咨询,将会达到更好的咨询效果。
这一次虽说没有解决孩子怎样复学的问题,但一定程度上提醒了来访者,怎样陪着这个阶段的孩子从煎熬中慢慢的走出来,先平复孩子的情绪,接纳他,理解他,陪伴他,倾听他,让他自己慢慢的找到怎样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那么好的孩子,只是一时出现问题,肯定能走出来的,问题只是暂时的,家人不能给孩子添乱,只能做好孩子情绪的容器,相信经过两三周以后,这样的孩子慢慢的自己就能够勇敢的走出来,也许后续就不用再做进一步的咨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