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知,一个在 NZ 存在了超过 150 年的带有历史印记的服务品牌终于要寿终正寝了。
之前风靡一时,现在鲜有提及。估计除了公司内部,啊不,除了项目相关人员,可能都没听过。我也只在计算其运营成本时,才与之有所交集。至于公司其他标志性的业务产品,跟朋友开玩笑道,估计只有到了冬天点壁炉时,才会想起来吧。
贴一下公司已下线或待下线的不完全产品清单:
其时有时在想,这些产品的点子并不差,有些甚至让人眼前一亮。当时公司也大力投入,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听同事提起曾经的辉煌,财大气粗风光无量时,全球范围内直接提供签证和机票招人过来。
等最终出了成品,却不知为何,守口如瓶密而不宣。据说连公司内部都没怎么听过,更别说外部用户了。最后,不了了之,关的关停的停,就像从未存在过,只在文档角落里留下些蛛丝马迹。战略、运营、市场推广,还是管理的问题?
不知从何说起,只有一声叹息。
不过,要论起被自己干掉的产品,Google 应该算是荣耀王者了吧,少有能出其右者。
Google 产品墓地:https://gcemetery.co
每页 12 个,一共 11 页。
Google 的产品线更像是在做 A / B Test,一个不行,另一个补上。同时不断收集数据,学习和改进。腾讯也有内部的赛马机制。一个可能大家都听过的例子,就是在腾讯内部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做,都叫微信,谁赢了就上谁的。最后广州团队赢了,成都的团队很失望,就差一个月。
Google 针对同一个领域,可能不止一个产品解决方案。看起来更像是 Perl 语言的哲学:「There Is More Than One Way To Do It」。可能是因为两个创始人都叫 Larry 的缘故?
如果把公司比做一个有机体,可能需要这样一直不停地折腾起来,才能保持内在的活力吧。
不同的公司文化,会从上到下形成不同的氛围和气场。孟子曾经曰过:「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做弓箭的就怕自己做得不够锋利,天天琢磨怎么才能伤到别人;做盾牌盔甲的惟恐做得不够厚实,不能保护到别人。对应过来,有的公司产品会处心积虑想方设法激发人的贪嗔痴,撩拨七情六欲。这时回归简单,保持中正平和的产品就显得极为可贵。从这个角度来看,产品也有其品性,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墓志铭。
其实不光是产品,职业也是如此。发慈悲之心和起恶毒之心的职业毕竟不一样,最终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到人的心性。
有些扯远了。关于公司和产品,可能只有自己不停地试错,尝试自我颠覆,才不至于被别人颠覆。不管怎么说,归零也是一种能力。
那些逝去的产品,是败给了对手?还是自己?亦或是败给了历史进程。
曾经的过往,都已随风而去。不管如何,至少,我曾经来过。
I leave no trace of wings in the air, but I am glad that I had my flight.
--- Rabindranath Tagor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