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情中流连,也需在文字中反思。一切教育都是相通的,无论家庭,抑或学校。倘若说,对自己孩子的幼年时段,我们尚且还能做到等待与包容,那么身为师者,面对各异的学生个体,我们是否能做到智慧引领呢?
亚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我看来,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需要伴随着漫长的等待与极度的宽容。我想,课堂上,当我们面对学生被叫起来却沉默时,不妨像肖培东老师那样,多给他们一分钟的等待,那么,下一分钟,他们也许会战胜自我,下一节课,他们必定会精彩绽放。班级中,当我们与“调皮大王”狭路相逢,不妨在指出错误行为之前,首先肯定良好动机或善意心理,那么,下一秒钟,他或许会羞赧自惭,未来时日,他必定会积极改进,重现风采。这么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认识到,只有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与包容中,才能为学生营造出成长的安全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试错。而这种成长的安全感,是学生建立自尊自信的前提和基础。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教师有勇气去摒弃浮躁与功利,静下心灵思教育,俯下身子做教育。只有自己安静,才会独立思考,才会看见教育的真正价值和目的,才能包容学生的过错,才愿意等待学生的脚步,与学生一起不断成长。其实,做教育的过程,也正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学生、同事、书本……一切同行者,都是推动我们成长的力量!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成长,成长为一名有智慧的老师。
成长的路,是长长的路,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慢慢地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