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108将为何没有赵、高二姓》是不误正业的产物。
1991年,我在邳州教师进修学校给徐州六县民办转公办中师班学员教现代汉语课,说是中师班,其实学员早已拥有了函授中师学历,其中不少还是大专,只是身份属民办教师,于是出台了选拔优秀教师参加正规学历班,然后转公办这一举措。因此上课就成了一件尴尬事:我教的现代汉语他们早已学过!这样的炒剩饭谁爱吃?于是我就把现代汉语课上成了我喜欢的古典文学欣赏课,专挑我最喜欢的古典名作赏读,这也正是我后来写了很多名作欣赏文章发表的原因。到了考试时,我自然也不会难为学生,卷子粗览一下,记分簿一概填90分以上,皆大欢喜。而我的最大欢喜之一,是给学员讲《水浒》时,讲出了一篇广为转载的得意之作,这就是《<水浒>108将为何没有赵、高二姓》。
讲《水浒》讲到梁山好汉108将,发现牵扯的姓氏特别多,细细一数,竟达77个姓!于是问学员:为何不同姓氏这么多?仅仅是为了起名方便,不易重名吗?这一问,问出了更深层的用意,这就是我后来在文章中写的:“《水浒》中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将共用了77个不同的姓,显示了农民起义军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啊,姓氏不同的多,说明起义军来自四面八方,天南地北,是一次规模很大的人民群众的起义。若是仅仅来自梁山泊周边地区,就绝不可能有这么多不同的姓。
由姓氏众多切入,又发现另一令人错愕现象。成文于北宋初年的《百家姓》,头一句就是“赵钱孙李”,这个“赵”字因皇帝姓赵而排在第一,而77个姓中竟然没有姓“赵”的!《水浒传》写的是北宋末年宋江领导农民起义的故事,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对《百家姓》应该是耳熟能详,甚至可能在给108将取名时,就拿着《百家姓》作参考,别出心裁给他们取不同的姓,编不同的名。进一步的惊奇发现是,梁山好汉不仅没有姓“赵”的,而也也没有姓“高”的。我的解读是:
从表面上看,作者这样的安排似乎有违农民起义军“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宗旨,其实却是有着深刻的匠心和强烈的感情因素的。因为作为梁山泊农民起义军对立面的封建统治集团两个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姓“赵”的皇帝赵佶和姓“高”的太尉高俅。很显然,作者让农民起义军首领中没有姓“赵”和姓“高”的,或者说作者有意让农民起义军首领排斥了姓“赵”和姓“高”的,这在当时那个以姓氏作为家族系统标志的时代,就更能强烈地表现出农民起义军同以赵佶和高俅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势不两立、血战到底的革命气慨,表现出作者鲜明的褒贬之意、爱憎之情。
由此似乎产生了“姓名索解癖”,有点戏说的又进一步发挥:
更有趣的是,把梁山起义军前后两任领袖宋江和晁盖二人的姓合起来,谐音便成了“宋朝(晁)”。宋江固然史有其人,但晁盖却是作者的虚构,而晁这个姓却是非常少见的,作者特意选用这个姓,显然是别有深意的。而这种姓氏上的巧合又恰恰是与作品的主题思想不谋而合的。赵皇帝和高太尉是败坏宋朝的罪魁祸首,梁山起义军就是要“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取代赵、高而一统宋朝的天下,他们才是复兴宋朝的新生力量,是大宋王朝的真正代表。从这个角度看,《水浒》的主题就应是既反贪官(高俅一类),又反皇帝(小说对赵佶的揶揄和否定是显而易见的),而唯独不反宋朝的了。
文章写好后,投稿到发行量最大的《周末》报,发表后不久,就被《新民晚报》《文摘旬刊》《阅读与写作》《长江开发报》等多家报刊转载。一年后,有朋友说我的这篇文章被 人整篇剽窃发表在《大众日报》上,还把报纸找给我,但我给报社写了两封投诉信,皆无回应,只好不了了之。
很多年之后,偶然搜到齐鲁书社出版的张同胜著《水浒传诠释史论》一书,引用了拙文《赵高宋朝一水浒姓氏趣谈》一文,还特意在注释里强调“此文发表后转载之多,以此见读者于水浒兴趣之大”。
1997年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专教村《实用语文》第四册的研读能力训练单元,将我这篇文章收作范文,推荐语是:“创见性。通过研讨,发现读物隐蓄不露深奥之处,经过联想,想象、顿悟、思维等心理因素的参与,从而发生认识的飞跃,得出新的结论,产生新的思维观点,提出新的理论。例如徐景洲这篇文章.....”
很为自己发表的关于《水浒》的文章得到广泛传播而特别得意,因为《水浒》是我最早接触的四大名著,那一年我十岁,为此专门写过一篇回忆文章。另外,还写过《少不读水浒》以及《水浒三题》等随笔。我把这称为我的“水浒情结”。
2024年3月11日星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