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冻疮
(心情随笔).
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77254/5a7bfa453800ebc9.jpg)
学校在距我们村子五华里远的另一个村庄。据老人们讲,那里曾经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宅院,后来被没收就成了一所小学的校园。
记忆里,那所学校是建在村东北角地势较高一个的超大的四方土台子上,比周围地带的平房要高出三米以上。每次进校园时,我们都要小跑着努力往上冲,或者将骑行的自行车停下很费力地推上去才行。
可见,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那个大户人家在当时在当地是多么地有权有势,多么地威风八面啊!
寒冷的清晨,早早起床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八、九岁的学龄孩童来说。
所以,那时候我们都是相约着一起去上学。谁起得早谁就会挨家挨户去叫其他要好的小伙伴,然后大家再成群结队地一道奔行在求学的田间小路上。
有时候来到学校太早,校门还没有开,我们就会大声地叫嚷着让守夜的老大爷开门。老大爷脾气温和,从来没对我们发过火,反而会时不时地夸奖我们这帮爱学习的小朋友。
进入冷冰冰的教室,里面黑咕隆咚的啥也看不清楚。可这难不倒我们!我们早已备好了一根根的小蜡烛。是的,小蜡烛!红的,白的,长的,短的,都有。
不多一会,每个小伙伴的课桌上就多了一朵跳动的火苗。就着明亮的烛光,捧着冰凉的课本,我们扯开喉咙开始了晨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记得很清楚,在四年级的某一个湿冷的冬晨,我就是这样一副在哈着热气,跺着双脚,蜷伏在课桌的烛光下大声朗读的模样。
是朗读,也是歌唱。那抑扬顿挫南腔北调的读书声透过一扇扇寒窗在空荡荡的校园里回响!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77254/6ce81754784e5b53.jpg)
天色大亮。严肃的课堂之上老师在认真地授课,我们在认真地听讲。可教室里面太冷,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双手揣袖,脖颈紧缩,只有在记录笔记和书写作业的时候才会拿出小手。写完,又会马上把手揣进衣袖,或放进裤兜里取暖。
课间,是我们最为盼望也最为开心的时刻!是呵,终于不用坐在那里不动,而可以出去打闹快活一番啦!看呐,你追我赶直到头冒微汗;看呐,靠着墙根你拥我挤,嘴里还不断地喊着“越挤越暖和呦,挤死不怨我呦!”,哈,……。
这一切的玩闹,可不单单是玩闹,而是在大运动量活动身体的时候,可以暂时让我们忘却这冬日里的严寒。
是的,暂时忘却这冬日里的严寒!
作为一个出生在大西北生长在大西北的孩子,我早已见惯了北方的冬寒,也体验过各式的寒冷给身体造成的各种伤害。这其中,痒痛肿胀的冻疮给我的印象最深,也是让我觉得是最难以忍受的一种冻伤!
或许是长期生活在北方的边疆,自己的身体具备了一定的适应性。对于华北地区冬天的湿冷,在那里上过两年小学的时间里,我倒是没长过明显的冻疮。只是偶尔会有脚指和脚后跟等部位的肿胀不适。但不消几天,这些不适感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根本用不着去医治。
可让我感到震惊和害怕的是,在我的小伙伴里,在我的同班同学中,却有那么多的人被无情的冻疮所伤害!
朋友,你不用怀疑什么的,因为这是我亲眼所见!
至今回想起来,那红肿得如面包一样的小手背,那冒着浅黄色脓水的小耳朵和青额头,还有缠着脏兮兮纱布的粗手指,……。这一幕幕,那一个个,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仿佛依然在我的眼前晃动,让我不愿去回想却又挥之不去,赶之不走!(待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77254/ef31dd530ebbd242.jpg)
写于: 2023、12、18.
(傍晚&灯火初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