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信公众号在添加的时候会有一行自动问候语,大意是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我的微信公众号的。昨天有一个回答很有意思:他说是在朋友圈里搜“晨间日记”,结果发现好几个写晨间日记的人提到我的名字,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就搜我的名字,找到了我的公众号。
确实很多人是通过晨间日记了解到我的,我的博客访问量最高的一篇文章就是《用印象笔记写图文并茂的晨间日记》那篇文章,在用印象笔记写晨间日记这个方法上,影响了很多人,尤其是我的那套使用标签组织晨间日记的方法,很多人跟我说,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
其实我并不是第一个用印象笔记写晨间日记的人,在我之前有很多达人已经用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写晨间日记。
我也不是第一个分享模板的人,在我之前包括永锡老师,印象笔记官方微信,都分享过很多版本的晨间日记模板,也有很多人来用。
在大家使用Excel做晨间日记的时候,坊间流传着童年柯睿版本的Excel晨间日记,我一开始就用的这个版本,也不是我发明的。
但是,我和别人做的不一样的事情,是我的几次深度思考。
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传统的九宫格竖了过来
大家都知道,印象笔记在表格处理这方面做的并不是很理想,插入个表格还可以,但是笔记里很难把表格编辑好看了。如果你在Excel表格中做好了九宫格,复制到印象笔记里,表格就不见了。永锡老师当时写了好几篇文章晨间日记的文章,并且教大家如何用苹果的iwork软件在印象笔记里建立九宫格,还共享了他的九宫格模板,我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他的模板里九宫格有一行格子比其他格子宽了一点,于是强迫症犯了,按照永锡老师教的方法,花了好大的力气,做了一个自己满意的九宫格放在晨间日记里了。永锡老师当时的模板是一个星期的日记放在一个笔记里,我改成了一天一个笔记。
这一折腾,我感觉这个模板自己还挺满意,于是就把当时我做的印象笔记模板共享了,就是当时的2013小清新版。叫小清新版是因为我不喜欢老师用的那个底色,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改,于是干脆自己做了一个,但是这个过程却引发了我一个思考。
我共享的是什么?其实只是一个模板而已。
别人下载了我的模板想改动,也需要像我一样花很长时间。我们只是想用印象笔记写个晨间日记而已,需要这么复杂么。从习惯培养的角度上,事情越复杂,越不容易坚持。我记得在《晨间日记的奇迹》那本书中提到,很多人为了写晨间日记,走到哪里都会随身带着笔记本,那也就是说,我们人为的给自己设定了这个条件。而用印象笔记写晨间日记,最直接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既可以早晨起床后打开电脑写晨间日记,也可以打开手机写晨间日记。你既可以在家里写,也可以在上班的路上写,也可以用手机写好了晨间日记再起床。我们让这个行为,更容易持续了。但是,这么好的事情,如果卡在一个模板上,就本末倒置了。
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虽然我共享了我的模板,帮助刚开始用印象笔记写晨间日记的人降低难度,但是写日记的人如果没有我共享的模板,就很难开始写晨间日记。其实最好的方式是让大家摆脱我,而不是依赖我提供的模板。那就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每个人都能在很短时间做自己的晨间日记模板的方法。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年半,忽然有一天我在印象笔记里做表格的时候,有了启发。反正都是格子,横过来和竖过来有什么区别呢。大家只要在印象笔记里建立插入一个非常简单的表格就可以了,甚至不用表格都可以啊。重点不在格子,而是这种思维方式。
于是就有了后来被大家熟知的竖过来的2014版晨间日记模板和那篇《用印象笔记做图文并茂的晨间日记》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核心,就是我的晨间日记里都写什么东西,你可以怎么设计你的模板。我其实分享的是方法,而不是一个结果。
我做的第二件事情,是为晨间日记设计了一套标签系统
Excel表格当时风靡,就是因为你可以借助Excel的公式,实现很多回顾的功能。例如回顾去年的今天,某个月的今天等等。这个功能迁移到印象笔记,就摸不到头脑。我写了一年的日记,也没有找到门路。为了寻求解决方法,我尝试上网搜索“印象笔记 晨间日记 标签”这样的关键词,但是好像也没有太多收获。(现在在网上搜这样的关键词几乎都是我写的文章),不过虽然没有什么实际收获,但是却看到了一个博客,提到了在晨间日记加上一个“纪念日”,搜纪念日的名字,就可以找到相关日记。
在笔记上加日期标签,看来是有人这么做了,只是作用有限,不过从某种角度上给了我启发。后来我拿A4纸,在纸上像进行数学计算一样,一遍一遍着尝试,试图找一到一种加标签的方法,既能够让查找非常方便,又不至于把标签系统弄的太复杂。终于我找到了这种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后,觉得逻辑很通顺,没有什么问题,然后写了文章分享。
从我思考怎么做这个标签,到把文章分享出来,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其实个人知识管理不仅仅是知识的存储加工内化,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创新,形成知识的独特性。在这个问题上,我确实建立了自己很独特的东西。这个过程,其实并不是很容易。
我自己也是独立思考的获益者。我在想,如果我要是一直用别人的模板用下去,可能我就不会出书了,这件事情,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
这其实才是学习知识管理的目的。
你提的问题,能反映出你思考的深度
“李参个人成长课堂”Cctalk群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大家和我直接交流的机会。其实,每天我的微信后台都会有一些问题,一般我都会回答。不过也有一些问题除外,比如明明你的问题敲到百度里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你却要敲给我,这种伸手党我宁可你不是我的读者。比如“老师,我也想建立个微信公众号,怎么建。”我的回答是:“你把这句话原封不动复制到百度里,你就能找到答案,我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我建立公众号的时候,就是看官方帮助一步一步操作,你就非要问别人呢。这种不经过思考就发问的问题,如果是在职场上,你的形象毁掉一半,一点不夸张。
有没有想过,同是毕业生,如果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为什么有时候你觉得你的主管更喜欢别人而不是你呢?你的一两个问题,可能就给你贴上“不能深入思考,不能灵活应变,学习能力不强”这样的标签了。
所以,那天在微信群里,我看到有一个同学问“印象笔记里不知道怎么实现嵌套”,我可能会觉得你遇到了困难。于是我就直接回答了,因为在你之前很多人都卡在这里,虽然你多操作几遍就有可能自己找到答案,但是有时候一层窗户纸不捅破,有可能怎么也理解不清楚。这个时候我愿意帮你捅破那层窗户纸。但是类似于“晨间日记模板怎么导入印象笔记”、这样的问题,我都是视而不见的。读我的书的读者,很多是通过我的微信回复“下载”这个关键词找到的模板,大家仔细看看,那篇图文,有没有详细的写怎么导入。我都写的这么清楚,你不愿意看,又跑来问,我只能说,这种类似的提问题方式,千万不要去问你的领导,个人品牌形象损失殆尽。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就在于深入思考。大家都学习了,你有行动,我没有行动,这就是差距。大家都学习了,你有思考,我没有思考,这就是差距。
如果,你经过思考了,提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你期待的答案,往往就是那画龙点睛,名师指路的作用。你自己什么想法都没有,再指路也没有用。
开通分答做下尝试
前阵子很多人开通了分答,我总觉得没有用,觉得60秒时间没办法表达我所有的想法,而且回答问题还要收费么,我每天要回答多少人的问题啊,从来没收过费啊。直到昨天我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昨天我读完简书大牛彭小六的新书后,忽然有几个困惑,还有一些好奇,很想知道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其实连接到作者有很多种方式,前两天还在微博上互动呢,不过我第一个想法就是,看看分答上有没有他,如果有我就去付费提问。结果我想问的三个问题,有两个已经有人问了相似的问题,而且提问的两个小伙伴我都认识,都是这届正能量挑战赛的小伙伴,真是同频。付费收听以后,我发现虽然只有短短60秒,但是足够了。我想要的,其实就是你能帮我捅破那层窗户纸。
于是我也注册了我的分答,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页面。也可以在菜单上找。关于分答的使用我是这么想的。如果你对个人知识管理、时间管理或其他个人成长问题有什么疑问,困惑或者好奇想听听我的想法和回答,那就去分答上,打赏咨询。我回答不了的或者我觉得我的答案可能不会给你太大帮助,我就会不回答,等着系统48小时退款。
我觉得分答这个平台,可以帮我和大家建立另一种形式上的内容互动。
以下情况不要去
1、我的学员,实践所学问题中遇到困难,直接到班级答疑区。私房课中的问题,直接在私房课问。
2、我写的文章哪里不明白,可以直接微信后台留言或文章下面留言区留言提问。
3、各种稍微能自己动手就能找到答案的伸手党问题,我的统一答案:自己去找。
4、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不回答,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60秒答不完,也没太多针对性。如果是针对成为企业培训师、职业培训师、自由职业者这类职业发展问题,想听听我的建议,可以考虑到在行约见我。哎,其实我还没有注册在行专家,这类平台主要是用在外出的时候约见当地的达人专家,向别人学习用的。我在石家庄,小伙伴们如果愿意听我唠叨,给你做咨询,我可以考虑申请在行,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约见。我进行过培训、引导、教练的系统学习,咨询专业度上还是ok的。
最近和小伙伴碰撞比较多,脑洞大开,思维活跃且跳跃,欢迎更多的小伙伴和我交流碰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