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有意思的故事,一个将生意做到极致的皇帝的故事。要说这位皇帝也算是商业“奇才”,不仅爱做生意,还将这门生意做的绘声绘色,他时常和宫人们商讨过程,总结经验,可算是把这门生意做的明明白白。要说他贩卖的东西也确实稀罕,而且只有他这样的地位才敢贩卖的,那就是官位。而这个皇帝就是汉灵帝——刘宏。
刘宏的父亲是亭侯,说是候,其实和百姓差不多,甚至更穷。父亲早逝,刘宏继任,却也是穷的身无分文。可是却在12岁那年走了大运,被汉桓帝选为继承人。于是被窦皇后,哦这时已经是窦太后了,被窦太后接到宫里,继承皇帝位。
一个孩子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能相信和依赖的只有身边的宦官和“母后”,但窦太后把持朝政,哪有时间管他。那他相信的人自然只有宦官。谏议大夫刘陶曾经直言宦官为祸,刘宏大怒,将他打入牢房。前司徒陈耽去求情说,“天下人都恨不得吃十常侍的肉,陛下却敬之如父母”。可见从这时候起就打下了党锢之乱的基础。但今天不评价他的对错,只说他做生意。
古人早熟,但再早熟,刘宏也不过是个12岁的孩子,还是一个穷地方出来的孩子。自然没见过什么世面,估计也没读过什么书,不懂君王之道,不了解治国方针。也正是因此,窦太后才选了他。一个穷孩子在这深宫大院,能做什么?一定是缺什么补什么。以前穷缺钱,来了这富裕的皇宫,自然要赚钱。宫人们不敢管他,自然是随便他“无法无天”。
刘宏就在宫里开起了“宫中市”,亲自布置了集市,虽然是仿民间市集,但各种店铺、摊子都有,就连卖唱、杂耍的都照“搬”不误。宫人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装扮成小商贩叫卖,另一部分则装扮成顾客。他自己时常装扮成商贩,时常又是顾客,大家讨价还价,玩的不亦乐乎。乐是乐了,但是不赚钱啊。
为了能赚到钱,刘宏把目光转移到了各国、各郡的贡品上。将贡品的一部分珍品选出来,送进他的私库,还起了个名字叫“导行费”。这还不够,怎么办?窦太后给他出了个主意说,“你可以卖官啊”。
就这样刘宏开启了他的卖官之路,而且一去不复返。刚开始他还偷偷摸摸,后来直接明码标价。刘宏真的是个经商的天才,他按官职俸禄的一万倍定价,什么意思呢?比如这个官职年俸是二千石,售价就是二千万钱。但这个价格太高了,怎么办?他提出了“德者优惠法”,有德行的人卖官,半价。如果德行高,可享受三分之一价的超级优惠。不仅如此,对于还是支付不起的人员,还有策略,就是“分期付款”,也就是先付首付,上任后按月慢慢还。
思想够先进吧,还有呢。为了刺激人们卖官,还可以“议价”,说白了就是招投标。对自己感兴趣的官位做好背景调查,给一个估价,再根据大家的投标进行集合竞价。然后由“议价厅”的人考察一番,最后价高者得。那为什么考核呢?一是因为有“德者优惠”这个政策。二是根据大家的竞价,议价厅可以知道那个官位更抢手,刘宏可以根据情况对官价进行调整。另外,想要升官,要交“升迁费”;平级调动,要交“调迁费”等等,只要想变动,就要缴费。
都有什么官职呢?像各朝一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售卖闲散职位,甚至有专门为了卖官设的爵位一样的官位吗?不是,刘宏将所有的官位都明码标价进行售卖,不论朝廷,还是地方官职。不管是谁,那怕胸无半点墨,只要给钱,就可以位列三公,称王拜相。
卖官的生意被刘宏做的风生水起,每天忙不过来,就找来自己的生母董太后。董太后就在后宫开了个交易所,二人将卖官所得收入全部收入私库。中常侍吕强曾劝他说,“天下财物都是您的,何必分公私”,但他这么小气的人怎么肯将自己赚的钱充公。
就这样,直到刘宏薨世,都在卖官。不得不说,刘宏真乃“商业天才”。
这样的商业精英却并不适合做皇帝,因为他卖官鬻爵引起朝廷混乱,任用宦官引起党锢之祸,他在位其间,东汉年年有灾祸,却未见朝廷有何赈灾拨款的行为,也许是他荒诞,也许是他觉得天下太平,总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后来太平教黄巾起义,董进之乱,东汉彻底灭亡。
都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安分守己。可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是祸患无穷。
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他才会干得最好。李嘉诚说,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那么你有处在合适的位置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