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六·七七】
明郑少谷诗学少陵,友林贞恒讥之曰:“时非天宝,官非拾遗,徒讬于悲哀激越之音,可谓无病而呻矣!”学杜者不可不知。
郑少谷,即郑善夫(1485-1523),字继之,号少谷,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明代儒学家(阳明学)、诗人、政治人物。世代书香,少有才名,精于易经、数学和历法。弘治十七年(1504)举人,十八年(1505)进士。正德元年(1506),以候补官员在京纂修《苏松常镇实录》。正德六年(1511),任户部广西主事,榷税浒墅关。因宦官当政,辞官,筑少谷草堂于金鳌峰下,闭门读书,曰:“俟天下之清也。”正德十三年(1518),诏任礼部主事,升任员外郎。十四年(1519)因痛斥江彬被廷杖三十,罚跪午门五日,辞官未获准。隔年辞官获准。嘉靖元年(1522),都御史周季风荐任南京刑部郎中,未几,改任吏部验封司。二年(1523),郑善夫在赴任途中便道游武夷山九曲,遇风雪,受寒得病,返家后病逝。郑善夫精于天文、算学,能推算日蚀、月食,上疏请改历元。善书画,诗仿杜甫。著有《郑少谷集》《经世要谈》。《明史·文苑传》有传,称其“闽中诗文,自林鸿、高棅后,阅百余年,善夫继之。”
少陵,即杜甫。杜甫曾经在长安附近的少陵住过很长时间,所以自称“少陵野老”,曾在《哀江头》诗中有句“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少陵是地名,在今西安市南郊。杜甫还在“安史之乱”期间的至德二载(757年)四月,冒险从城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林贞恒,即林燫(1524-1579),字贞恒,号对山,福建闽县林浦乡人,明朝政治人物。福建乡试第九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升修撰。之后担任景恭王讲读,随后在国子监任职,三次升迁,直至祭酒。之后,改为礼部右侍郎,担任日讲官。不久,再迁吏部侍郎,调任南京,兼署礼部事务。当时魏国公徐鹏欲废长立幼,林燫持不可。万历元年(1573),升任南京工部尚书,改南京礼部尚书。因母丧离职,服阕,因父老乞归养。卒赠太子少保,谥文恪。著有《学士集》、《四书直解》、《诗说》等,并编修《福州府志》,册辑《八闽通志》。因任礼部尚书故称林宗伯。
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使用15年,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天宝三载正月朔,改“年”为“载”。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范阳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帝国由盛转衰,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天宝年间的全过程,目睹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亲身体会了“安史之乱”给天下黎民及自己全家带来的灾难,悲愤之情溢于笔端,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
拾遗,指杜甫担任过的官职“左拾遗”。左拾遗是一个古代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中国古代政府中设立谏诤机构,设置了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司谏之类谏诤官员,负责向皇上谏言,并纠劾皇亲国戚、文武官员的违法言行。左、右拾遗是武则天在唐睿宗垂拱元年(685)设置的,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稍低于补阙。唐代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故后人称为陈拾遗、杜拾遗。
(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