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兰苕馆外史-卷八》
四川遂宁县张问陶先生,以翰林的身份出任莱州太守,他平时依仗自己有才能很瞧不起上司。他的上司因为先生才华名望素来名闻天下,所以都宽容他。
当时正遇上长白县某公以巡抚的身份巡视山东,先生前来拜见,某公认为他无礼,心里非常恨他,对布政使说:“张问陶这个读书人,旧有的傲慢习气未改。太守是一郡百姓的表率,他这样子能胜任吗?”布政使本来和先生就是同年好友,替他辩解说:“张太守虽然是读书人,听说还不耽误民事。”当时有一个强盗,凶狠奸诈,常常翻供,负责审讯的官员不知怎么办好。某公冷笑着对布政使说:“你说张太守不误民事,如果这个强盗他能定罪,该马上命令他到任。否则我将把这件事写在奏章上弹劾他,不要怪我无情。”布政使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把这告诉了先生,问:“你能审定此案吗?”先生笑着说:“有什么不能。”布政使非常高兴,把这件事和按察使商量后,就请先生到按察使衙门审讯强盗,大家都问先生:“几天可以结案?”先生笑着说:“这类小事,三天足够了。”大家又问:“需要用什么刑具?”先生笑着答道:“刑具,等用时再说。现在最需要的东西,金华出产的最精的火腿一大盘,绍兴美酒一大缸,聊且靠这些东西助助言谈,决不可少。”众人都笑着说:“好。”
第二天早晨,先生到按察使衙门客厅,伸开两腿坐在炕上,茶几上放着一大盘金华火腿,台阶下放着一大缸绍兴美酒,一书僮在旁扇炉暖酒,一书僮拿着酒壶站在旁边,一书吏在旁记录口供。先生把强盗叫来跪在面前,先生左手拿酒杯,右手翻阅案卷,问强盗说:你是郯城人吗?”强盗回答说:“是的。”“你年龄多少了?”答道:“三十七岁了。”“你住在乡下还是城里?”答道:“住在城里。”“你有父母吗?”答道:“小人不幸,父母都死了。”“你有兄弟吗?”答道:“兄弟三人,小人是老大。”“你有妻子吗?”答道:“小人有二个儿子,大的年龄十八能打猎了,小的年龄十三还不会打猎。”“你家从事什么职业?”答道:“不做什么事。”这时布政使和按察使诸人都在屏风后面偷听,认为先生平常善言谈,一定能举发奸邪,但现在先生不断问的皆是细碎小事,根本和原案没关系,他们都相视暗笑,又怕此案不能了结,没法回复某公的命令,都非常忧虑。
第二天,先生到按察使衙门,又问强盗说:“你是郯城人吗?”强盗回答说:“是的。”“你年龄多少了?”答道:“小人今年三十九岁,明年快四十岁了。”“你住在乡下还是城里?”答道:“住在乡下。”“有父母吗?”答道:父亲早死了,母亲已被休退。”“你有兄弟吗?”答道:“兄弟三人,小人老二。“你有妻子吗?”答道:“小人有一子一女,都还年幼。”“你家从事什么职业?”答道:“薄田数亩,务农为业。”诸公又都在屏风后面偷听,认为先生所问和昨天所问没有什么不同,更加暗暗感到好笑。
到了第三天,先生又到按察使衙门,布政使和按察使问道:“你说三天了结此案,今天已三天了,真的能了结吗?”先生笑着说:“下官从来不吹牛,今天下午一定可以了结,大人们请不必担忧。”先生于是传令衙役们预备刑具,听候结案。先生到了客厅后,依旧伸开两腿坐在炕上,用火腿下酒,把强盗叫来跪在面前问道:“你是郯城人吗?”强盗回答道:“是的。”“年龄多少了?”答道:“去年四十,今年又添了一岁。”“你住在乡下还是城里?”答道:“有时住在城里,有时住在乡下。”“你有父母吗?”答道:小人有个母亲,年龄已过七十了。”“你有兄弟吗?"答道:“小人有两个兄长,都已死了。”“你有妻子吗?”答道:“小人有儿子了,抱在手中已经会哭了。”“你家从事什么职业?”答道:“家中无田可耕,有时抓鱼有时打柴。”诸公偷听后更加相视暗笑。说先生所问的就象和老婆婆谈家常,怎么能就此定案。到了下午太阳西斜以后,先生才命令书僮拿大杯来,连续满饮三大杯,命把酒肉拿走,传令衙役准备刑具听候使用。先生严肃庄重地坐在炕上对强盗说:“我今天要问到案子本身的事了,看案卷,前几任负责审讯官员所定罪,都符合事实,你为什么要屡次审判屡次翻供呢?”强盗回答:“小人实在是冤枉,还要恳求大人怜悯详察。”先生拍案斥责道:“你少来这一套,人家说你强横奸诈,确实没有说错!我和你闲谈三天,都是家常小事,你三天所答,前后很不相符。小事尚且如此出尔反尔,更何谈问及案子本身的事!你如果从实交代,还不愧是条好汉,如果再敢掩饰强辩,我就把你三天所答的小事,用来证明你的反覆无常,即使用严刑处死,也不算过分。你要自己仔细想想,不要自讨苦吃。”强盗还想强辩,先生命令左右衙役:“狠狠地用刑,打死勿论!”强盗急忙磕头请求饶命,情愿交代,发誓不敢再翻案。先生大喜,马上命令他在供词上签字画押,这件案子就了结了。
布政使和按察使等人在屏风后面听了审判的情况,叹服不止,就回去向某公复命。某公感叹道:“盛誉之下确实名不虚传,且不说张太守有如此的才能,从今后我再也不敢小看天底下的名士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