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教研员,我认为提升教研活动质量不仅仅是精心策划、和组织,活动后的反思更为重要,所以在最近的一次集备展示活动后,我给部分青年教师布置了反思作业。
老师们把反思文章提交后,我逐篇认真阅读,发现有的老师会反思、有的不会反思;有的反思很笼统,有的很接地气;有的着眼全局、有的着眼某处……
于是,我挑选了6篇有特色的反思文章发表到公众号“地理能见度”上,供大家借鉴。
下面我对这6篇文章做以简短概括介绍,也可以算作一次点评。
这6篇文章都是针对这次活动所备的《巴西》这节课的反思,着眼点在当下,目标是今后的成长。但每篇的角度又有不同。
https://mp.weixin.qq.com/s/1PXrJOl5WaIvtIB5M3CckA
庞海波老师的文章是对集备环节的反思:主备人的确立,主备人对课程的设计、对课程设计的研讨、讲课人形成最终成果。她的着眼点是如何组织集体备课、并对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回顾。这是站在教研组长、教学管理者的高度来反思。
https://mp.weixin.qq.com/s/w5B9u8LW3tS_nCB9QXOBqw
刘佳惠老师的文章侧重教学思路的对比:反思“我”在备课方面的不足(比如说分区地理不仅仅学的是一个个国家,也要注意它所在的大洲、与世界的联系、对中国的影响、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建立三维学习目标,区分重难点等还需深入研究和思考。)、此次集备中的亮点与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看到的这节课的优秀设计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反思既有“问题”呈现,又有新思路“引进”,在资源共享中引领大家在借鉴中拓展视野、继续思考。
我个人希望这样的反思更多些。
https://mp.weixin.qq.com/s/HIvL7dhF0zWcY333qTk11w
蒋秋慧老师的文章侧重反思对集备的认识:以前对于集备的理解特别粗浅,甚至在想因为是小科学科觉得集备没有必要,自己把课标和教材读透就行了。通过观摩,想法改变。知道了教师集体备课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教学设计、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集备过程中开展的各项活动正是新手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
https://mp.weixin.qq.com/s/b9wikzELz0PMPj7RiVfD8w
高红艳老师的反思文章侧重对比自己教学模式的构建:看到题目自己是怎么设计的,回顾集备中主备人是如何设计及大家的研讨过程,找出不同,拓展自己的思路。她在文章中完整的呈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与集备展示对比中寻找哪些点可以内化到自己的课堂模式上,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https://mp.weixin.qq.com/s/qhxUWmXxF_Kdsx2JpsxbGQ
李晨晨老师的文章侧重描述能引起共鸣的地方:教学准备不可少,教学方法很重要,举一反三会变通。她在疫情期间做电视展播课时经历过多次磨课,在集备中成长很快,所以对集备更珍惜,能反复观看集备视频写笔记,写的反思很真实而具体。
https://mp.weixin.qq.com/s/fFwMz-qrXEV_kn0pbzrJ5w
王旺老师的文章从学生、备课、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反思,特别强调今后怎么做?1.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注意基础知识教学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加强教学教法改变,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融合。4.重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知道自己的不足,确定自己今后的行动目标是进行反思的目的。
从精选出的这几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写教研活动反思可以从活动组织形式、对活动的认识、活动内容等不同的角度来写,但不论哪个角度写,落脚点都是自身的成长。
但不论怎么写都忌空谈、忌泛泛而谈,忌讳华而不实。反思是一定要有诚意的,活动内容必须反复学习,多用对比找差距,唯有如此反思才有实效、才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