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接了九年级的班主任,手头就有了干不完的事情。由于各种事宜要求亲力亲为,我那为数不多的体力也开始消失殆尽。甚至我一直不太舒服的腰,也因长期坐着而隐隐作痛,还能坚持多久,我不确定。可是,学生们还是需要我的,我就得坚持。用了一个星期梳理班主任的工作以及要点,这周我又开始或听或学自己欠缺的知识。昨天听了两节董老师讲的课《诗经·氓》。
我想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是时时刻刻都慷慨激昂的,只有在情难抑的时刻会迸发出来。董老师的课有幸听过,每一次听完,如饮甘泉痛快不已。即是滋润了学识上的干涸,也是唤醒了对文学极深的渴望。连续两年的九年级教学,总把零零碎碎的知识反复咀嚼,是少了些语文原本的涵咏的。听完董老师的课,首先很舒服,不急不缓,句子与句子没有太多的抑扬顿挫,这对我这个有时性格急躁的人来说,太好了。其次用语并不艰涩,也不难懂。虽说董老师饱读诗书,却从不以显摆学识为目的讲课,使人听的懂却也很隽永,这种本事可不是一日之功。再次,文本知识总是有些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我对语文也是这样,教参也罢,博硕论文也罢,如果我自己想不通的,不承认的,我是不愿意给学生讲述的。往往都是自己理解,内化,认同并带有自己一定的理解传达出来。董老师讲的有文本知识,也有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我想董老师在很多时候应该也遇到很多艰难。为什么呢?因为有自己意识、主见、认识的人总是在很多时候不被他人所喜欢的。我们所处的环境,还是比较喜欢“听话”的人。第四,董老师讲课总是感性和理性并存。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史学和哲学的。在解读文本中,也常常带有哲学观的思考。董老师所讲《氓》中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有对感情的评定,有对男女对待感情不同态度的评价,也有对现今周礼迷失后婚姻制度的质疑。听后恍然大悟,也犹如滴水入海,澄澈清明。
值得一提的是对诗文的梳理,董老师注重了“理”的梳理。由于《诗经》是诗歌发展初期的作品,大多为民间作品。诸多原因导致其“起承转合”还不能完美体现,情感抒发也不能完全“水到渠成”,在某些句子的理解是需要“按理”而不能“以情”的。我觉得这个特别好,我经常解读诗歌是就忽略了。这也就导致了学生总能“肆意抒情”而不在乎“合乎常理”了。
浅尝辄止,却受益匪浅。值得深思也值得自己继续努力~
近期乌鲁木齐将会风雨大作。愿一树的杏花,明日依然灿烂如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