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复盘》,作者沈磊,浙江教育出版社·湛庐2023年1月出版,14.3万字。
“复盘”原本是围棋术语,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2001年柳传志率先在联想提出并身体力行的。作者沈磊,管理学博士,于2011年加入联想控制管理学院的恢复组建团队,2013年管理学院对复盘方法进行了系统化、精细化的迭代,推出了2.0版本;2019年推出了最新的3.0版本。可以说,复盘方法论在联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先有理念,再细化形成方法和工具,逐步落地推广应用的过程。
全书有前言、主体三部分、结语、附录。
在前言《复盘,赢得复杂游戏的简单智慧》中,作者明确提出“复盘就是立足于实践,以成果来检验认知,从自身经历中反思感悟的一种学习方法”、“复盘将迭代、反省、总结、反馈等关键词集于一身,并融为一个完整的进阶方法,是能让我们赢得复杂游戏的简单智慧”。
主体第一部分“复盘:把做过的事情,再从头过一遍”。共2章,主要介绍复盘的理念,剖析复盘发挥效用的5个作用机制,并对复盘方法和模型做整体性介绍。
第二部分“5大步骤+5大原则,真正做到有效复盘”。此部分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共6章,分章节详细介绍了复盘每一步的实战要点及参与者应具备的心智模式。
第三部分“不断复盘,持续进步,主动进化”。共2章,重点介绍了3个实战案例,阐述了开好复盘会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探讨了应用复盘有助于组织养成的7个好习惯。
结语《实践复盘,从被动选择到主动进化的发动机》以及附录《一个完整的复盘案例》,有助于读者提升对复盘应用的感性认识。
【撷取摘要】
1.
复盘是“把做过的事情,再从头过一遍”。其本质是发现和分析“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为反思指明方向。
“五反”作用机制是复盘的核心。复盘起于反馈,当我们审视现实与预期之间的差异时,就为反思指明了方向。我们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探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回归本质,也就是反本。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做出反应,来消弭“预期—现实”之间的差距,以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一旦采取了行动,又会产生新的反馈,于是“反馈—反思—反本—反应—反馈”就形成了循环。当我们有意识地反复操练这个循环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纠错反馈循环”思维习惯,也就是养成了复盘的习惯。
将复盘实践由易到难划分成4个等级:入门、初阶、中阶、高阶。①入门:事后随便聊。②初阶:过程捋一遍。③中阶:结构化分析。④高阶:成长性反思。这也可以被视作复盘能力的进阶地图。
复盘是一种结构化的总结,有着一整套分步骤的规定动作。“总结就像随意地揉揉眼睛,哪儿不舒服就揉哪儿;而复盘则更像眼保健操,一早一晚有规律,一招一式挺讲究”。
2.
复盘模型中,外圈的5步法是复盘的“硬步骤”;内圈的5原则是复盘的“软文化”,也就是做好复盘所需要的关键信念。
复盘的硬逻辑也被称为“复盘5步法”,这意味着,完成一次复盘至少需要依次走完5个步骤:①梳理过程;②回顾目标;③评估结果;④分析原因;⑤总结经验。
内圈的5原则:①开放心态,主要表现为能听进去不同的意见,而不是刚愎自用。②坦诚表达,主要表现为能表达不同的观点,而不是欲言又止。 ③实事求是,主要表现为能基于事实展开讨论,而不是自欺欺人。④ 反思自我,主要表现为能向自己“开刀”,而不是诿过推责。⑤ 集思广益,主要表现为能积极参与并努力贡献,而不是置身事外。在这五大原则中,核心原则是“实事求是”和“开放心态”
复盘的7个习惯:①“以终为始”来自复盘模型中的“回顾目标”,强调“目的是检验工作成效的终极判断标准”,凡事先问目的。②“描述事实”来自“梳理过程”和“实事求是”,指表达观点时要讲事实,确保我们研究的是“真问题”。③“上兵伐谋”来自“回顾目标”和“分析原因”,只有下切到举措层面才算深入思考,需要以策略性的想法来指导具体行动。④“精益优化”来自“评估结果”中强调的检核机制,任何改善都以评估为基础,识别差异后才能推动改善。⑤”搁置评判”来自复盘模型中的“开放心态”,开复盘会时需要“做加法”,不要随意贬低和轻易否定他人的观点,多样化的视角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的窘境。⑥“发现优势”来自“评估结果”中对正向偏差的应用,善于发现自己和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才能避免将复盘会开成人人自危的批判会。⑦“拥抱失败”来自“开放心态”和“反思自我”,强调突破固定型心智模式,通过正视和反思失败逐步养成发展型心智模式,反思和改变自我才是真正的学习。
【写在最后】
关于复盘的书有很多,比如邱昭良《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陈中《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实践版)》、叶峰《战略复盘》、孙黎《复盘:反思创新与商业模式》、韩超《管理复盘:用案例反思问题,把经验转为能力》、郑强《复盘思维:用经验提升能力的有效方法》、【日】井上达彦《复盘的技术》等。
关于复盘的论述,各有侧重,不尽相同,甚至有很多冲突之处。比如,沈磊在《复盘》中提到,“复盘研究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研究别人经历的事情属于案例研究,不能被视为复盘“。而【日】井上达彦《复盘的技术》一书就把重点放在案例研究上,开篇第一章讲的就是”用案例研究还原事件的事相“。
就复盘与总结的关系问题,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两者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目的不同、流程与逻辑不同、参与者与形式不同、时机与频率不同、视角与侧重点不同等等。在诸多说法中,我倾向于认为总结更关注项目概述、进展报告及结果展示;而复盘更深入更全面,注重过程、分析和反思,不仅关注结果和成就,还关注整个过程中的得失、经验教训及可改进之处。
对复盘的步骤,更是百家争鸣。比如本书讲的是五个步骤:梳理过程、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陈中《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中总结出了4个步骤,即目标-结果、情景再现、得失分析和规律总结。邱昭良从学习的逻辑出发,将复盘分为三个环节,即观察、反思、行动。他提倡观察目标时要对自己层层发问,找到目标背后的真正结果;反思时要经历多次“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假设”时可以用“鱼骨图”等工具,“求证”时重点关注专家的分析。《高效人生的12个关键点》的作者也倡导在做完每一件事情之后主动复盘,但他说复盘不必写长篇总结,问自己两个问题就够了:一是我做对了哪件事?二是我以后还要做什么事情,才能让我脱颖而出?
在上述那么多的说法中,我觉得说到底万变不离其衷,那就是“把做过的事情,再从头过一遍”。陈中《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中提到柳传志环,也可以简称为PDF环,即做事的“沙盘推演——执行——复盘”的流程,P代表Preview,指沙盘。D代表Do,指做的过程。F代表FuPan,指复盘。陈中还将柳传志环与戴明环做了对比,认为“PDCA是做好一件事情的不同环节,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而PDF,则相当于是一件事情做了三次,是分三次对同一件事情进行了推演”。
无论复盘的理念、定义、步骤有何分歧,复盘的作用正被广泛充分认可。而我更关注的是复盘的实效。在我看来,本书作者讲解复盘模型,包括5个步骤及每个步骤的实战要点、5大原则及参与者的心智模式,都是为了提升复盘的实效。为此,我特地记下了陈中《复盘:对过去的事情做思维演练》中,对复盘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的评判原则。他是这么说的,“复盘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必须在复盘的当时作出判断,一般来说可以通过4条原则来评判:①复盘结论的落脚点是否在偶发性的因素上;②复盘结论是指向人还是指向事;③复盘结论的得出,是否有过3次以上的连续的why或者why not的追问;④是否是经过交叉验证得出的结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