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教学中能够借鉴的语段摘抄。
1.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2.设错,何尝不是一种美丽。《三国志》载有这么一段故事:周瑜精通音律,特别是在醉酒的状态下,对音乐更是敏感。一次,有人故意将曲谱弹错,结果引得醉眼朦胧的周瑜频频回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也可以利用“设错”之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促进学生的智慧成长。有位老师在教学《比一比》片段时,故意把量词用错,如:一只黄牛,一头猫,一堆鸭子,一群杏子。惹得学生们偷偷笑,并不断帮老师纠正错误,这时候老师因势利导,问学生为什么不能用一堆鸭子,一群杏子呢?意思不都是表示数量多吗?那么鸭子很多,杏子很多,我说:“一堆鸭子,一群杏子”有什么错吗?这时候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会有学生发现,“一堆”是指不会动的东西,“一群”指可以动的。通过设错示弱的方式,让学生比较语言的魅力,主动构建语言运用的规矩。正是教师的“出错”让原本平静的课堂顿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好的教学一定是基于学生的立场,一定是以学生的感受,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成长为考量依据的。好的教学一定是基于学情,基于学生的整个生活状态和生活处境,只有立足于此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师对学生“吃得越透”,对学情把握得越充分,在教学中就越能准确找到学生真实的起点,越能引发学生的共鸣。
4.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课改的共识,也是语文教学的常识。
5.特级教师薛法根提出“三不教”原则,
凡是学生已经读懂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教;凡是教师教了学生也未必懂的,不教。
教师真正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学生读不懂的地方,以及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6.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是教师应然的职责。
7.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倡“不求甚解”其实是将更多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享受古诗词带来的精神快感和审美愉悦。
8.语文素养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点一点润下去的。
9.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学生是学语文的主人,“教”是为学生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去“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施教之功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教师为学生学懂,学会、学好而教,因为任何教学方案都是为学生而存在而起作用的。
10.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想知什么,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至于脱离根本,迷失方向。
11.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华,相击乃成灵光。”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都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独特视角,作为教师,应当相信他们,尊重他们,并积极引导他们展开真诚又坦诚的对话,唯此,方能做到教学相长,让课堂绽放出绚丽的光华。
12.巴班斯基曾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更要分析教学结果,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程度。”所以教师在上完课后应当想想这堂课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学生究竟收获了什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地方做的比较好?哪些地方仍需要改进?
基于学情进行反思,不仅能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能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
13.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都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独特视角,只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时机,他们自然会绽放出各自的美丽与光彩。
14.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的学,自主的学,自觉的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要自己在读中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