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55年初,农历甲午年腊月初三,入冬以来一直疾病缠绵的蕅益大师,身体稍有好转,即书写《病间偶成》律诗一首,其中有一句我们最熟悉的:“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然后叫来弟子们,口授遗嘱,安排自己的后事。
十天后的腊月十三,蕅益大师又做了一件大事。按照今天净土行人的习惯,提倡念佛人临终时放下一切,专提一句佛号。然而,蕅益大师却没有这么做——他召集十名比丘弟子和五名沙弥弟子,成立净社,发愿净修三年。蕅益大师刚刚立好了遗嘱,连自己遗体怎样处置都安排了,当然也知道,这次结社,可能自己不会参与太久。他的《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中,就反复叮咛参与的弟子们,不管自己是活着还是往生了,都要做到有始有终,不得懈怠。
这篇愿文是蕅益大师一生中大量愿文当中的最后一篇,脱稿之日距离他老人家往生西归,只有三十八天了。在这篇愿文里,自知本期生命不久的蕅益大师,却安排了令今天很多念佛人不易理解的功课:
“每日三时课诵,称礼洪名,二时止静,研穷大藏。教观双修,戒乘俱急。”
就是说,每天要拿出二时(今天的四个小时)来阅藏,三时(今天的六个小时)做课诵及持名念佛。要知道,就在不到半年前,上一年的农历八月,蕅益大师刚刚完成阅藏活动。据大师自己回顾,一生阅律藏三遍,大乘经藏二遍,小乘经论及中土祖师大德著书一遍。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师却没有像我们以为的那样“放下万缘专念佛名”,而是还要阅藏,而且,阅藏与念佛的时间比例是2:3。如果考虑到,“课诵念佛”的六时当中,可能有比丘每日必定要做的经咒功课的话,那么,实际持名念佛的时间,可能跟阅藏的时间大体持平。
蕅益大师的最后这篇愿文里,有一句话:“生则念佛兼著述,死则不堕亦不退。”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大师如此安排闭关功课,是有想法的。显然,他并没有把“往生后享受个人安乐”当做终极目标,而是把弘扬大乘三藏教法、圆满无上菩提作为他发心的归宿。所以,在大师看来,往生净土是令他“不退亦不堕”的根本保障,可以让他安心的念佛著述、弘法利生。这一点,也是很多“以往生为最高追求”的净业行人较难理解的吧?
往生前38天,蕅益大师还做了件大事那么,蕅益大师这么做,靠谱吗?还能往生吗?蕅益大师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证明了:阅藏著书,回向净土,照样可以往生。
这篇愿文写后三十八天,也就是乙未年正月二十日,大师的病又复发了。次日晨,大师的病又神奇的好了。到了中午,大师在绳床一角结跏趺坐,面向西方,举手而逝。本来大师遗嘱,让弟子把自己遗体火化饲喂飞禽走兽,但是弟子不忍心,没有照做。
大师去世时,是公元1655年(乙未)初春,当弟子们准备如法荼毗大师遗体时,已经是公元1657年(丁酉)的冬天了。这时,距离大师西逝已将近三年。然而弟子们却发现,大师的遗体上竟然生出长长的头发,把耳朵都盖上了。面貌如生,牙齿一颗没坏。身体巍然不倒,保持结跏趺坐的姿势。
这种种表现都证明,临终阅藏,没把净土当作终极目标,都没有障碍蕅益大师的往生成就。有人说,这是祖师啊!祖师可以这样,我们可不敢!但问题是,蕅益大师那么做的时候,他并不是祖师。反而是他老人家的菩萨行者的伟大作略,使他成为后人共仰的净土祖师。可谓,实至名归,众望钦服,还有什么可疑吗?
【附录】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