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十七回,是贾政带领清客相公们检阅刚峻工的大观园,为试宝玉才学,命宝玉随行,给园内各亭台轩馆题匾额、作对联。
看这一回可以学习的是如何描写园林景致。这一回从正门写起,细写了沁芳亭、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怡红院。
正门五间,庄严大气,玉砌雕栏,却自然大方,不落富丽俗套。入得门来,是一翠幛出现眼前,有如门内影壁,不使人一眼看尽园内风光。沿翠幛小径进入山口,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中。”寥寥数语,就把山水花木的灵秀呈现出来。
再往前走,就是宽豁道路,道路两边有山,因为“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看看这建筑的气势与动感,但不是一览无遗,而是掩映于山坳树梢之间。所以中国人的哲学是讲究“曲”,而不是“直”。
以上是走在路上抬头往两边看,看到了山与楼,接下来低头看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之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
(注:今天遍搜“石磴穿云”的意思,却搜不到。“石磴”是台阶的意思,“穿云”想是表达台阶沿山而上,直到云雾妖娆的地方,有如穿入云层。可是这明明是“俯而视之”,何来“穿云”之说?在此存疑。)
贾政见此处水景不错,便要以此为这亭子的匾额题字,自己题了“泻玉”二字,宝玉说不妥,题了“沁芳”二字。
作为读者,初听到宝玉题的“沁芳”,觉得比“泻玉”还俗,俗就俗在这“芳”字上了,用得太多。
况且“沁”是缓缓渗出之意,喻一脉河水之流动,似乎不相匹配。但是接下来宝玉作了两句对联,一下子让我明白了“沁芳”二字的含义,它的意境马上为之一变: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上联是说,绕堤而生的垂柳借得了河水深深的碧绿。“三篙”指河水有三根撑船的竹篙那样深,这二字既写了水之深,又写了绿之深,妙!
下联:河岸上开放的花朵分得了这一脉河水的芬芳。
这两句诗通过一个“借”,一个“分”来赞美这河水,柳因水而翠,花也因水而香。这时方明白,原来这“沁”字并不是指水流的动态,而是指水生发的芬芳,这便十分生动贴切了。
一般写河水都是描述其外形之秀美,但此处特别强调出了水之芬芳,是红楼梦的独特新颖之处。
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解是否真确,今天也在网上搜索这两句的解释,发现对上联的理解都有共识,而下联,网上多数地方采用著名作家刘心武的理解,他对“隔岸花分一脉香”解释是:
虽然隔着岸,但各个岸上都可以分享对岸飘来的花的香气。
我尊敬作家,但对以上的解释不敢苟同。如果这样解释,“芬芳”便离开了河水,与河水无关了。
“隔岸”应该是指花与水之间隔着岸,花隔着岸亦分得中间这“一脉”水流的芬芳,上下两联都是在说河水,而匾额是点题 ,三者都以河水为中心。
离开“沁芳亭”,来到“潇湘馆”。受命于贾政,宝玉在这里为匾额题名“有凤来仪”。开始也觉得“凤”、“仪”二字俗,后来了解到,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清泉不饮,才明白,原来凤与竹是有这样的关联。
“竹实”即竹米,竹子开花,花后结实,果实叫竹米,凤凰仅以它为食。如此看来,潇湘馆修竹千杆,竹影婆娑,有凤来仪,也是入情入理,倍显高雅了。
之后描写了“稻香村”,印象最深的描写是:“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这“喷火蒸霞”四个字,亏作者想来,把大片花开的那个热闹,那个气势完全烘托出来,用词可谓以一当百。
“蘅芜苑”的别致之处是院中没有花木,只有各色异草,异香扑鼻,而且样貌各异,生机盎然,饶有趣味。作者如此描述:
“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飖,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
看其中动词:精准,形容词:美妙,草木原本静物,却把这种形态各异的动态美都表现出来了。
宝玉定是个热爱自然之人,他对这些奇珍异草,都能一一叫出名来,这其实是作者的知识面之广博的体现啊——当一个作家容易吗!
这一回最后一个细写的便是“怡红院”:
“粉墙环护,绿柳周垂”。“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
文字真美。
又说这海棠的品种叫“女儿棠”,宝玉自然也知此名的来历:
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 "女儿”命名。
听上去也很美。
接下去又写怡红院了室内精致独特的设计,再难描摹的精美,也能够在作者笔下得到淋漓尽致地呈现。
先写四壁都是玲珑镂空的木板,镂空的图案如何如何;再写室内放置物品的木槅,款式如何如何;再写嵌入在墙壁中的古董玩器,又如何如何。描述的语句都是对仗工整,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极为精妙,背诵亦不为过。
游完怡红院,也就回到了大观园的入口。这一个园子,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口熟能详。就是因为有《红楼梦》这么一部伟大的著作,对它进行了完美的展现。在这一回当中,真的值得好好留意作者的写景状物,每一字,每一词,都是大师手笔,读来赏心悦目,口齿噙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