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也设想过自己成功之后的样子,可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功。
市面上林林总总的名人传记,无论是百万富翁、成功企业家、娱乐明星还是社会名流,他们的成功故事总是很类似:他们出生在普通家庭,依靠天赋和努力,最终走向成功。
这些故事都在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一个认知:一个人能否出人头地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天赋和努力程度,个人主观能动性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在《异类》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成功人士的分析,褪去了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揭开了个人成功的秘密。一个人的成功绝不是全凭个人奋斗那么简单,那些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蔽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出生的时代与地域以及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都会对个体能否成功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会限定他们获得成功的方式。
01
在加拿大,冰球是国民运动,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果一个人能成为冰球明星,并参加他们的“纪念杯”比赛,那就像美国NBA篮球明星一样备受关注,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而要进入顶级职业冰球队,参加重量级比赛,它的选拔机制也是非常严苛的,钱和人脉在这里都没用,实力才是通关证。只要球打得好,哪怕你的家乡再偏僻,一样有资格成为一流的运动员,享受一流的待遇。
如此看来,冰球运动员的选拔制度是排除掉所有人为因素,纯粹拼实力的绝对公平的游戏。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加拿大心理学家罗杰·巴恩斯利在一次观看重量级冰球比赛时,随手翻看赛事手册中队员花名册,无意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绝大多数队员的生日集中在1月、2月和3月。难道是巧合?后来他几乎收集到了意大利所有顶级球队球员的信息,结果惊人的一致,冰球队员的生日集中在1——3月的现象十分普遍。出生在1月的球员远多于生于其他月份的球员,排在第二位的是2月,3月排在第三位。这一不同寻常的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他认为现象的背后一定存在非人为控制的某种规律。
经研究发现,加拿大冰球队是按年龄分组的,而分组的依据是每年的1月1号,这也就意味着同一年1月1日——12月31日出生的队员将被分在同一组争夺晋级权。由于有将近12个月的年龄差距,对于年轻的球员来说,在生理成熟度上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而正是这点生理差别,让出生月份靠前的队员,在体格和肌肉协调性占据优势,在选拔中顺利晋级。
而一旦初选成功,他将被安排到更好的特训组,拥有更好的教练,更出色的队友,更多的上场打比赛的机会。
结果,那些出生日期比较早的球员,占据的优势就越来越大,更有可能实现成功。所以你看,虽然外部因素常常被人们忽视,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一个人的前景和发展。这种并非能力造成的差距最终决定了个人的成就。
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援引《新约·马太福音》,把这种现象叫作“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有的,也要夺过来。”
成功者也就是获得这些特殊机遇的人,他们因此最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富有者因为取得更多的减税优惠从而变得更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因获得了更优秀的教师的指导,更多的关注,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职业冰球队员一开始只比最初所在球队的队友好一点点,然而微小的优势带来的机遇,拉大了他们和那些队友之间的差距,随后差距与机会交替发挥作用,微小的差距被越拉越大——最终被选中的队员成了真正出众的天才。由此可见,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
由此看来,成功不只是个人作为的结果,和我们成长的环境,和我们所处的社会机制有莫大的关系。
02
这种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也表现得尤为突出。
经济学家凯利·贝达德和伊丽莎白·杜伊研究学生的出生日期与TIMSS考试(针对全球学生的数学与科学学科的测试,每四年举行一次)成绩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在四年级学生中,年龄大几个月的学生的成绩比年龄小的学生的成绩高4%到12%。 用研究者杜伊的话来形容就是“影响非常之大”。举例来说,如果让两个出生在一年的头尾,智力相当的四年级学生坐在一起考试,大孩子的平均得分在80分左右,而年龄小的平均得分只有68分。
可怕的是这种因生理差异导致的优势差异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淡化。
杜伊和贝达德对美国四年制的顶级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同年级学生中,相对来说,年纪较小的那部分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1.6%。早年因生理发育差异而产生的劣势并没有随时间推移而被削弱,恰恰相反,劣势被巩固了。对于成千上万的学生而言,最初小小的不足竟演变成他们日后能否上大学——尤其是日后能否成为中产阶级的分水岭。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叹,这种随意选取的“分组日期”竟然对个人造成如此长久深远的影响。我们之所以不成功可能还没轮到拼实力的时候,就被筛选机制排除了,连入门的机会都没有。
选拔机制如此不友好,是不是我们个人就没有突围的机会了?在下一章里,我们再来探讨个人突破困境,走向成功的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