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不敢相信半个世纪前美国的种族问题是那么尖锐,绿皮书就是种族歧视种族隔离的说明书。就此联想到<阿甘正传>中种族问题的情节。大历史都是由小细节组成,一本手册,一次旅行,一个时代,我们在回首荒谬过往的同时,品味人性并未泯灭的情感,关乎亲情,关乎尊严,关乎人类普世价值。我们自己的历史有太多这样的荒谬和令人不堪回首的历经,同样是半个世纪前,同样是一代人,更深重的是深刻影响到民族品格和精神的巨大动荡却没有更多的作品表现,张艺谋的《归来》属于这一类,但是避重就轻,接受现实,失语状态下的对历史的慷慨,就是差那么一点意思。比较而言,今天的年轻人看过绿皮书会理解种族矛盾,而看过归来的,可能就是理解老两口感情好,陆焉识有责任心。
绿皮书的动人之处还在于,那些温情的,手写的,带有勾抹和油渍的信。没有互联网,没有即时通讯,没有手机,奔波中甚至难找长途电话,日子同样是24小时一天,可就是显得悠长,而又认真。人们相信流露在字间的每个字是真情,想念,爱恋,牵挂。哪怕心理明明知道这个根本不是本人所写,更感念指导写出动人比喻句子的人,给予思念的莫大安慰。
记得中学时代,网络在家乡小地方还是少数人理解的东西,有幸跟同桌煞有介事的交过笔友,互通信件,记得第一次到收发处取信还是同桌笔友亲自告诉我去的,写的什么,一点不记得了,不过严丝合缝的粘牢信封,贴住邮票,难怪期待的投到信筒的每一个细节,今天回想真就感觉是上个世纪的事了。后来即时通讯代替了聊天,简讯邮件代替了信件,邮票彻底成为收藏投资纪念品。
现在,想去写一封信了,也有很多深情的,悠长的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