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是这样定义阶层固化: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称为阶层固化。
那么阶层固化在中国的现象到底有多严重呢?你有去研究过吗,甚至审视过身边的阶层固化吗?
在此,安利一本与此有关的书籍《北京折叠》我不知道你是否看过郝景芳的《北京折叠》看了以后你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在未来的北京,空间被分成三层,被三个不同的阶层占据着,昼夜之间三个空间交替折叠。第一空间居住着五百万人,每一次折叠有24小时的时间,享受着最好的工作与待遇,名副其实的上层阶级。第二空间居住着两亿五千万人,每一次折叠有16个小时,拥有中等的权利与待遇。而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五亿人,只能靠处理另外两个阶层的垃圾为生。每次只能是一个空间的人在活动,此时另外两个空间的人进入受控制的睡眠,他们的建筑物会被紧紧折叠藏于地底下。三个空间的居民被禁止相互流动,而故事,就发生在名叫“老刀”的第三空间的垃圾工,穿越三个空间的故事……这是一个与现实有关的科幻故事。郝景芳结合了多年北京生活的经验,描述了科幻类的分为三层空间的北京,记叙现实的人情悲暖,其中还有对生活在北京的“国贸人”“回龙观人”等的刻画和描述。
咱们姑且不论郝景芳描绘的《折叠北京》那样的画面是否会真的到来,如若真的到来,对于生活在北京的芸芸众生也只有接受的份儿。而且这样的阶层固化甚至会波及到全国。
今天开始看宫部美雪的《勇者物语》当我看到第一部分《幽灵大厦》的时候,亘和克美这俩个读小学五年级的小伙伴本是很好的朋友,然而邦子太太却瞧不起开小酒馆的克美一家人。觉得克美爸爸粗俗、克美妈妈整体浓妆艳抹低俗。甚至不希望儿子与其接触。不过还好,小朋友的友谊并为受影响。
通过小说折射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在你读小学的时候,是否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她成绩不好呢,你不要跟她玩,她的爸爸妈妈整天游手好闲的,别跟那样的人走太近哟!如果说,这个孩子成绩好,父母总会笑盈盈的说;多跟那谁学学,看看人家成绩多好。如果说你的小伙伴的父亲是政府官员,而你的父母只是一个普通工人,你的母亲也许总会在你面前提起:那谁的孩子,多懂事,多乖巧呀。
不管是你曾经的童年,还是现在你孩子的童年。总会听到这样此起彼伏的声音,教你向更优秀的人靠拢。意思就是要去接近更高阶层的人物。大人们世俗吗?谁不想与更优秀的人为伍呢?
试想一下?为什么现在的学区房那么畅销呀?是家长一厢情愿的希望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吗?他们期待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出来的孩子自带几分优越感,甚至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更优异。
为什么现在的兴趣班屡增不减呀?你希望女儿学了芭蕾还要学习钢琴,希望儿子练了书法还要练跆拳道呢?难道真的是你钱多,甚至牺牲掉你和好朋友约会的时间也要陪着孩子上兴趣班呢?单纯的是因为孩子兴趣使然吗?你只是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更优秀的人。甚至可以和更优秀的阶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记得微信公众号有有一篇文章说过:我用了20年的努力才换来和你一起喝一杯咖啡的机会。你看到这个觉得隐隐悲伤,还是在责备这个现实的社会呢?对于出生在最底层阶层的人想要进入优质阶层,甚至接触更高阶层的人,确实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自己的。
如果说,你有幸进入,那真的不是你的运气,而是你的实力。如果说你一直在你所谓的阶层徘徊,总觉得他们的世界对于你这样一个普通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那也没有关系,因为站在金字塔顶尖的始终是少数。
可是,我相信,你一直在努力,那就是为了让你的孩子可以和更优质的阶层为伍而努力。不然你拼命想买学区房,周末想要孩子补习,甚至有时间就带着孩子去旅游,去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见闻。
阶层固化不是从大人开始的,而是从孩子就开始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