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17)

作者: 云水禅心千古情 | 来源:发表于2021-03-29 11:19 被阅读0次

雪漠《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开启《道德经》解读新视角。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圣人治民,百姓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按老子的意思,最好的统治者,他们施行的是道治,顺应自然、顺应百姓意愿地作为,但不折腾,不用自己的东西去干扰老百姓。道治除了强调德行之外,还要求统治者完全消解自己。它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味道。

【其次,亲而誉之】次一等的统治者,提倡德治和礼治。他的人民会亲近他、赞誉他。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第三等的统治方式是法治,就是靠法律来治国,但还算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然也经常出现不平等的现象,但至少法律要求平等,法律的准绳也是平等的,它有它的规矩。

比法治再下一等的,就是邢治。法治追求公平、守规矩,邢法则纯粹是恐吓老百姓。最明显的就是白色恐怖,不色恐怖是不讲法律的,完全靠酷刑来让老百姓屈服。

到了这种程度百姓私底下肯定不只是“畏之”,还会“辱之”,也就是虽然害怕他,但心里非常痛恨他。夏桀、商纣、周幽王,都是被百姓辱骂的对象。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最后百姓们忍无可忍,天下大乱,因为老百姓对朝廷已经没有任何信心了。这标志着国家诚信的丧失。诚信是国家的道德底线,假如诚信丧失,不可信任,这个国家失去道德底线,随之而来的就是暴乱。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所以,做任何事都要顺其自然,慎言谨行,少发号施令。等到事情成功之后,老百姓还会说:“我本来就是这样。”

总结

在这一章中,老子通过对统治层次的表述,描述了大道,以及不合大道的种种现象,他的目的就在于说出真理对民族、国家、文化的重要性。真正的最高明的官吏,永远是靠真理和文化本身影响整个国家、影响整个群体,而不是人为地干预道的规律。


【悟道心得】

老子在这一章讲的道理,不仅仅适用于国家的管理,对企事业单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同样适合。我现在以家庭教育为例,写浅谈一点感悟。

按照老子的理论,最好的教育方式,不是教训、不是说教,而是应该在家里营造一种氛围,就像春雨滋养万物一样去熏陶孩子,让他自然而然地汲取养分,自主选择,健康快乐地成长。

比如,你想让孩子喜欢读书,就在家里的书柜上摆满各种书籍。每天自己读书之余,引导孩子去读一些他感兴趣的图书。当他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快乐时,他就会慢慢爱上读书。

我们姐弟五人身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善良和独立。现在仔细想想,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母亲的身教。

我们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父亲在外工作,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远远不够家里的开销。母亲为了让我们姐弟五人,能够上学读书,学习文化知识,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农活。那时候是按工分分粮,由于家里只有母亲一个劳力,所以,我家分的粮食往往不够吃,被称为缺粮户。身高只有一米五五的母亲,虽然身体柔弱,却有一股子坚强不屈的精神。她除了像男人一样去田里劳作,还在家里养鸡、养猪,晚上在煤油灯下纺花织布。她常说:“人不怕穷,就怕不正干。没有累死的牛,只有懒死的汉。”

母亲还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以前虽然粮食短缺,但是,只要有逃荒要饭的到我家来,母亲总是和颜悦色地为他装满饭钵,另外再塞一个玉米面馒头。我们姐妹穿小的衣服,她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送给村里家庭困难的人家。那年,舅舅找了个女人,因为宫外孕差点送命,是母亲天天端汤送药,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使她从死亡的魔掌里挣脱出来。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再次一等的教育方式就是“亲之誉之”。要让孩子亲近你,从心底里接受你。试着做孩子的朋友,以平等心对待孩子,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明令孩子。当孩子不但愿意亲近你,而且还以你为傲时,你就做到了“亲之誉之”。

我经常听到有家长说:“老师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所以成绩都很好。”这种想法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因为,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孩子的资质差别并不大,差别大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都是孩子从小在家庭生活中,从家长的言行举止中模仿养成的。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完善自己的德行,这是最重要的,好父母的品德一定要好,不仅对孩子好,对所有家庭成员好,而且对所有你认识的人、跟你相遇的人都要好。另外,最好让家里形成一种读书、学习的氛围熏陶孩子,再加上言语上巧妙的引导。

最差的教育就是“畏之”,棍棒出孝子的观念是错误的。动不动就对孩子指责、打骂的行为不仅会给孩子带来身体和心灵的伤害,还会让他产生逆反、叛逆心理,甚至学习和模仿这种粗暴的行为,形成他的性格特征。

那年,我担任初二的物理老师,班上有个男生和同学在言语上发生了一点冲突。他举起拳头就打,结果砸碎的镜片划伤了同学的脸。

学校要求那位男生请来家长,当我刚把情况向家长叙述完,他就吹胡子瞪眼睛、骂骂咧咧地一脚向他的孩子踹过去。我把家长拉到旁边,平静的望着他说:“我终于明白杨曼为什么会这么粗暴了。我是请你来帮孩子解决问题的,不是请你来揍他的。”

在我们要求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先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自己有没有为孩子成为这样的人而做过相应的努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读书笔记(1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pv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