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二晚上,小乐约了我到我们常常去的牛杂档吃晚饭。
我跟小乐是在小学的时候认识的。上中学的时候,我顺理成章地来到了当地的初中,而她跟着家里人来到了香港求学。
小乐突然跟我说:“我决定离开香港了。”
留下的,是在香港某著名外资那份审计的实习岗位。而原本,她在年后就可以正式转正的。
转正之后有高薪,有福利,有光环。
对此,我感到很惊讶。
“留在香港,不是你从小到大的愿望吗?在外企工作,不是你梦寐以求的吗?”
和我一样,作为一个从小镇里面出来的孩子,小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那么好的机会,真的不再考虑一下?”
“一开始,我以为我自己喜欢来港学习、生活,在跟先进思想接触的时候,认识那么多上层的人,开拓那么多不一样的视角,多好呀。”
“可是,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发现我并不是乐在其中。以往的我,在父母的压力之下,完成了十几年的学习任务;现在的我,在巨大的工作量面前,变成了机械的流水线作业。
工作后的我,看数字,做调查,出报告,改报告,我看得都要吐了,又不得不看。”
“这种感觉,就像每天都要吃很多自己并不喜欢的榴莲一样,别人看起来是极其享受,但吃到想吐只有自己知道。”
“是有高薪,有福利,有光环,可是我没有乐趣。”
“这份工作是谋求生计的理想选择,可我还想谋求其他东西,比如文学,比如激情,比如,还有我不知道的。”
02.
小乐跟我说:
“如果一份工作,只是谋生的工具,缺少兴趣,我们为什么还要继续下去?”
“我们生来不就是为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吗?”
“我们读书十几载,拼了命地去考证,放弃寒暑假去找实习,不就是为了扩大将来选择工作的自由额度吗?
“我们离开了高中,上了大学,入了职场,终于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为什么还要逼迫自己继续站在缺少个人兴趣的工作岗位上呢?”
她的这一连串问号,把我给问住了。
我想起来自己一路的经历,从小学三年级喜欢上文学,却因为英语更好就业而没有报考中文系;
有了口译的理想,却因为做笔译能让我赚取我部分的生活所需而转向兼职笔译;
在兴趣领域上面小有收获,却因为面临毕业后巨大的生活压力而毅然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
看似一步一步都自由随心,其实哪一步不是在向现实妥协?向金钱妥协?向那些自己曾经讨厌至极的事情妥协?
我统称诸如这些妥协为---谋生。
而这样的谋生,让我们一步一步变成了自己从未想过的那个样子。
我只想知道,你的这份工作能让你赚钱之外,还会不会给你带来快乐?
03.
高中的时候,我仰慕一个我素不相识的男生。当时他在读大连外国大学德语系。
每到周末,我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他的博客有没有更新。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的主页都写着“坚持理想,顺便赚钱”这八个十分有意思的字。
现在,在微博上得知,他在北京八喜工作,几年的职场沉淀,青涩学生变成了都市白领,而类似的话也会偶尔出现在他的微博主页,只是那八个字的原本组合,
变成了:“坚持赚钱,顺便理想”
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理想于咱们而言,是不是都谈不上“顺便”了?
常常记在心上,挂在口头的,不知不觉成了房租水电、信用卡还款、五险一金、以及每月固定时间打进卡里那勉强够开支的工资。
如今想来,北岛那段文字现在看来竟是如此贴切: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04.
“这哪里是理想,真TMD现实!”
小乐跟我说:“
在娱乐圈里面除了忙于赚钱做频繁做空中飞人的明星之外,哪里有几个是像江一燕那样不动声响地去支教?哪有几个像刘若英那样读书、写书?哪有几个像蔡依林那样做个蛋糕都能做到得国际金奖?
别人有的事业,她们都不缺。
而她们有的兴趣和乐趣,别人有没有,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而我呢?我们呢?
我在做什么工作?你又在做什么工作?
我们那张叫“谋生”的工资卡呢?
除了每月到账所带来短暂的快感,它还会不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乐趣?
但愿,你和我不同,有喜欢的理想,和知足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