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同事上周非常兴奋的给我打电话,说他有一个idea,觉得应该是一个创业的风口,想问问我这个idea是否成立。关于资金方面,让我不用考虑,他有渠道能拿到钱。
这个idea起源于,他某一天上下班路上打开了36氪,里面有一篇文章很启发他,进而让他联想到国外有一家公司在做的平台,而中国却没有,他仔细想了想这个需求是成立的,想看看我的想法,最好是能大家一起做。当然,我拒绝了他,且非常没有情商的浇灭了这位“准创业者”的一腔热血。
以上过程,省略几万字的对话,但上文展现了他的一个思考路径:
资讯启发——idea对比——供需关系
这三个毫无联系的思考过程,串起了他整个商业逻辑。如果资讯尚能怂恿一个人去创业,那么它未尝不可以让你成为“通晓天下事”的无知者。
1、我们潜意识里存在着一个巨大误区—— 碎片化信息=知识
碎片化信息为了达到快速让读者习得的目的,会直接降低你的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一个极端的例子,比如最近的那则朋友圈疯传资讯
实际上这则资讯只是告诉你这个事件的结果,没有任何来龙去脉,但是你吸收的很快,小编默认为,我们并不需要知道事件的过程,不过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也不知道,因为这个结果深究下去也许就是另一篇《君主论》序章了。
2、知识是什么
我们仍然以“沙特王储被废”为例子,进行二次资讯检索
这个时候你能从资讯中抽出的关键词为:沙特两换王储、石油、外交关系、经济走势、特朗普。到了这一步,你已经可以开始提出假说,比如沙特新任王储是否会降低对美的原油价格,沙特除石油产业外是否开始布局新兴产业?
下一步,验证你的假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数钱了。
我们所说的知识,在从微观层面上看就是把一个一个的资讯进行联系,从宏观层面上看就是把观点、事实进行网状联系,思考与验证这些交叉点的内部逻辑。这样你就可以产出大家常说的有洞见的观点,甚至预测事物的可能走向,指导你进行投资、创业、甚至换行业。
简而言之,凡使你不能产生解释力(解释)、洞察力(预测)和创造力(创造)的知识,全是资讯。
这就是为什么,中学时代大家学的知识都是一样,为什么会有学霸和学渣之分,对于学霸来说那是知识,对于学渣来说就是“沙特王储被废了”。
3、知识的来源不是碎片化信息
对于已然有一定资讯基础的人,而又想增加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力、预测力、创造力,必须回归深度学习。建议你要掌握3个核心点:
1、掌握学习能力,一般说的理解力、认识能力、认知能力、阅读能力,均在这个范围内;
2、回归知识源头,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回归经典、寻找大师;
3、回归底层知识,建立底层知识结构,这个底层知识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人类学及社会学、语言文学及诗词。以底层知识为本体,以应用(工作实战)为补充,以碎片化知识及资讯为入口;
以上是建议不是方法论,只是一条正确但艰辛的路途。就像查理芒格说“我的剑传给能挥舞它的人”。
但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思维不受碎片化阅读的影响,这倒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即每次打开资讯类、文章类APP时,顺便打开某银行APP,看看自己的余额。这就通过巴普洛夫实验给自己打一个思想钢印——碎片化阅读不赚钱!
附对知识经济的思考:
1)人们会对“碎片化”的关注更加加强。这个随着时间后移,会指数越来越高,增长率也会上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通过百度指数进行观测。
2)“得到”等知识平台会面临增长瓶颈。这个预测有点废话,因为用户必然存在天然的规模上限。那就把这个概念换成一个观测成本比较低的方式。那就是得到本身的活跃度,会下降。这个预测本身不好做,因为这个不仅关于用户需求(实质是认知变化,成长的需要一直未变),还关系到供给变化。
3)知识经济到后轮会由知识传播演变为系统化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