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得一
当下,很多人都在诟病碎片化信息、碎片化知识和碎片化阅读,但什么是碎片化、碎片化哪里不好、为什么不好、有没有解决办法等,始终没有讲到点子上。
其实,碎片化信息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你自己。
请大家先认真看这张图,思考几分钟,讲讲你看到了什么?
碎片化的视觉信息看完了吗?
你看到了什么?
对,这是一个早教机。
还有呢?
我来讲讲吧。
这张图实际是个碎片化的视觉信息,对吧?
1)小孩看到后,认为它是个玩具,颜色鲜艳、可能还有音乐、会讲故事,这是表层信息;
2)大人看到后,会想这个东西给小孩用安不安全、对成长有没有好处、价格多少、小孩会不会喜欢等,这是价值和意义;
3)设计师看到后,他会想这个东西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材料做比较好、电板和软件怎么设计、添加什么内容等等,这是解码信息的结构和底层规律。
你可能会讲,观察的人角度不一样、认知水平不一样,也对。
但这里我想要表达的是:信息的价值,取决于接受信息的人,能把信息挖掘到什么程度。。
信息的深度同样是碎片化信息,对你为什么就没用?
因为你不会过滤信息、不会选择性接受信息、不会分析和整理信息、不会把信息升级为知识并为你所用。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所有知识都算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
那么,在碎片化时代,如何有效地过滤信息,让自己的大脑保持干净、有序地接受新知识呢?
1.从物理上,隔断对自己无用的信息。
翻开你的手机,看看上面的APP。
那些让你无法摆脱、以致成为手机奴的APP,他们占用了你多少时间?
你每天在上面都看些什么?
手机是个双刃剑大多数是朋友圈、微博、游戏、新闻头条、内涵段子、抖音吧?
你每天早上一起床,翻开手机是不是特有一种皇帝上早朝的感觉?
这些海量信息有多少是对你有用的?
对多数人而言,这些信息最大的用处是什么?
是谈资、满足个人好奇、所谓的安全感、所谓的归属感、所谓的成就感。
大家都知道的我不知道,多丢人啊!
大家都在谈的话题,我却插不上话,多丢人啊!
看,我的信息量比别人大,好有成就感……
不注意自己注意力的人,注定是贫穷的,因为他们终生被收割,终生不可能有真正有价值的产出。
李笑来有个习惯,白天手机基本静音。每隔 2 小时看一次,发现是重要来电,才会回电话。因为他深信世界上十万火急的事情,少之又少。如果因为一通电话,而打扰工作,是最得不偿失的。
为了避免你的注意力被别人廉价地收割,釜底抽薪的办法是从物理上直接隔断,眼不见为净:
1)关闭微信朋友圈功能,别有事没事刷朋友圈,整天看别人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意义?况且,大多是假装生活很有趣、很幸福的,还有很多微商不是吗?
2)卸载微博、抖音、新闻头条以及其他对掌握知识没什么用的APP,特别是害人的游戏!那些明星过生日、秀恩爱、谁谁谁上热搜,关你屁事!跟你的生活有一毛钱关系吗?
3)在通知设置里,取消多数通知功能,除了电话、短信、支付宝等几个关键的,别让其他的APP分散你的注意力。
当然,我这里只是列举一部分,具体看你个人需要。
2.从生理上,选择性地接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有个例子很有趣:
福尔摩斯在《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中,华生医生惊讶地发现,福尔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
福尔摩斯解释道,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有限,他不能让这些没用的知识占据那些存放有用知识的位置。
他这样说:“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我们在围着太阳转,就算我们围着月亮转,对我或我的工作也不会有半点影响。”
请注意,这里说的某些知识“没用”,是指对你本人没用,不是知识本身没用。
人类的知识那么多,对你本人真正有用的其实并不多。
所以我们要学会取舍,像福尔摩斯和爱因斯坦学习,去升级自己的“中央处理器”,而不是把所有知识都往“硬盘”里塞。
这里教大家一个方法:培养自己的忽略力。
对不重要的人、事、物,不要纠结,采取忽略和无视的方法,线上线下一样。
步骤1和2,只列举了少数过滤信息的情况和方法。
有些原理和细节,可以参考阅读:
3.分析和整理步骤2得到的信息,并将其升级成知识点。
经过前面2个步骤,你已经过滤了很多信息,但进来的这些,也不一定对你有用。
可以通过赵周老师提供的“举一反三”思维模型来分析、整理这些信息,并将其升级成知识点。
给独立的信息增加2个维度具体操作方法,是每看到、听到一个信息,都要提问以下8个问题,以此来挖掘信息的深度,增加信息的维度,把信息升级为知识。
追问前因后果:
1)前(前车之鉴):这个信息对我重要吗?为什么?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2)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他是怎么验证的?他是怎么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3)后(以观后效):如果我按照这个信息去做之后会怎么样?对我有什么好处?
4)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明确适用边界:
5)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案例?
6)用(使用条件):如果要做的话需要哪些条件?哪些情况下是不成立的?
7)边(旁敲边鼓):
8)界(楚河汉界):
反思和行动:
增加到3个维度9)A1(反思):自己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具体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可以,加深对原信息的认知。
10)A2(行动):针对这个信息,自己能采取哪些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是自己或者能推动他人能做到的吗?可以量化吗?行动显性化吗?
扎扎实实思考到这一步,这个信息基本能够升级为自己的知识点了。
各位朋友,关于如何将知识点构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思考,下次专门给大家分析。
2018,我们重新认识了碎片化信息!
《如何写出100000+?》
连载文集已上线,欢迎关注!
【目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