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在这一章里边,老子表达了他对战争的这种痛恨,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的一种热爱。“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真正有道的人,帮助这些王建功立业,不要天天喊打喊杀,为什么?“其事好还”,这个事是有报应的。
你打人用多重的力量,他反过来也就是多重的力量。世上事都是有因果的,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我觉得历史上对于战争的理性的总结概括,而里边又蕴含着非常沉重的力量,大概无出乎这十六个字,打过仗的地方,一片衰草枯杨断壁残垣。
既然这样的话,什么样的态度才是一个对待战争的真正的理性的态度呢?下面这一段给予了我们这个答案,“善有果而已”,“果”就是我们叫成果,也叫成功。所以这个善良的人,要看到这个事情的后果和结果,你再来看你应不应该采取这样的行动。“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不应该用那种强暴的方式来获得、夺得。“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就是战胜了也不骄矜,也不夸耀吹嘘,也不要骄纵骄狂,打仗取胜是出于不得已,不要好勇斗狠。
下边讲了《道德经》里边物极必反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叫“物壮则老”。我们讲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萌芽、生长、壮大、衰亡的过程。任何事物发展到壮的这个时候,就开始向老的方面发展。天下万物皆是如此,发展至顶点就开始走下坡路。“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追求满、盈、顶点,这是不合于道的。违反道,则很快地结束、灭亡。
道家的理念是“止戈为武”,战争是为了制止战争的。“不以兵强天下”,不可以用武力来侵略别人。比如发动二战的德国和日本的失败,便是铁证。如德国兵、日本兵还将以身试“天道”,也必是重蹈复辙,这便是老子说的“其事好还”——天道之因果循环。所以,“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万一发生战争,到了必须要用兵的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并不是逞强好胜,穷兵黩武者,“兵强则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