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电视,这个好习惯一到春节一回老家就自动消弭了。从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五,看电视成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主要活动。这不,即使回城也眷恋不已,到了晚上就哼唧着要看诗词大会。这是个好由头,对诗词大会的热爱我比他们要甚。
无意中,我们看到了更好的节目---全国主持人大赛。周六晚进行的是文艺类主持人总决赛,周日晚进行了新闻类总决赛。进入到总决赛的各有六人,两两分组,对决淘汰,获胜的三位再比拼,最后两位以“我是主持人”为题演讲,角逐金奖。
比赛项目设置得特别好。文艺类第一轮淘汰赛是连词成段的形式。给出三个毫无联系的词语,选手即刻用这三个词语,设计一段主持词。比如“草原、列车、妈妈”“钢琴、蝴蝶、皱纹”。新闻类淘汰赛的题目是辩论形式,给出一对相反的观点,选手围绕观点阐述见解。
第二轮难度加大,文艺类考查选手面对特殊情境的应对能力,小撒是每个情境的主角,比如,在颁奖典礼上,来自农村的获奖选手小撒因为过度紧张说不出话来,作为主持人,你如何消除他的紧张情绪,让节目继续进行下去?类似情境,非常考验选手的应对能力;新闻类考查选手的推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先给出一幅图的局部,让主持人解说,然后缩放图片,呈现全图,主持人继续解说,前后要协调统一,观点明确,自圆其说。其中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幅图,刚开始画面是一个猎人端枪对着一头嘶吼的大熊,后来缩放展示全图,这猎人和熊分立于跷跷板的两端,而跷跷板高踞山尖尖。两次呈现差距太大,要说得前后连贯主旨明晰真不容易。
第三轮的演讲是每个选手事先都有准备的,能走到最后对决的,基本属于神仙打架旗鼓相当。打动评委的更多在于前两轮的表现。
看完两场比赛,感慨万千。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无数的汗水和艰辛,这场比赛据说历时半年,全国主持界精英汇集,其中的备赛辛苦可想而知。每一个成功都不偶然,在拼搏、勤奋、刻苦、认真、机敏等等诸多要素之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储备和思维两个方面。
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三轮比赛,基本没有给选手准备的时间。题目揭晓,立马就要确立主题组织素材。如果没有丰沛的积累,把这些散乱的词语连缀成句都难,何况是讲述新闻事件。储备素材重要,语言表达更需要平时狠下功夫。真正的高手在两分钟的讲述中没有任何多余的词句,语言精炼精粹精美。这是硬功夫,全靠平时的历练。想想,教师职业和主持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当我们站上讲台,是侃侃而谈还是照本宣科,取决于积累;在优质课比赛中,对话,追问,过渡,小结,教师个人素养显得尤其重要。素养从哪里来?来自平时的积累。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有条理有深度的语言表述有赖于清晰深邃的逻辑思维。在两三分钟的讲述中,提炼观点完善论证,最能说服人的就是缜密的思维。这就像我们的语文课,一节好课,其教学环节的层次安排、内在联系、过渡衔接,必然符合认知规律,拥有清晰逻辑。如果语文课只是板块的堆积,知识点的呈现,没有立意,缺少思想,不合逻辑,虽然环节设计很精致很精心,也难以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
台上这群高学历高颜值的年轻人们给人启发,台下做评委的董卿和康辉更让人叹服。他们的点评,切中肯綮,直击要害,赏识鼓励抚慰人心,佳句良言闪耀光彩。小撒在节目最后,告诉大家,董卿做《朗读者》关注着节目的每一个细节,常常做事到凌晨两三点钟;康辉每一次录节目总是最早到化妆间,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当然,我们还能看到小撒的用心与认真,每一个节目的主持都那么精彩。
成功从来不偶然。每一分努力,每一点积淀,都是在书写成功的伏笔与铺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