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了很多年才接受一个事实——我只是一个并不完美的普通人。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谁还不是普通人呢?在《找回自己(三)破解矛盾之谜》里提过,我以前“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和眼光里”。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我都一丝不苟,但我的性格又不是个完美主义者,所以一方面希望接近完美,总是给自己施压,另一方面只要出了一丁点的错我就难以原谅自己,陷入自责和自我批评,渐渐的,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几次打击之后便生出一种卑微来。越是这样我越跟自己较劲,无法承认自己不行或者不擅长眼前的事,在这样的心态下我感到特别疲惫。
机缘巧合下我开始写作,一写就是两年多,一开始只是记录生活,遇到苦恼的事便用文字疏泄心中不满,写完倒也痛快不少。渐渐发现自己总是处于一种害怕之中,怕暴露出自己的缺点;怕别人发现我的缺点后不知道会怎么看我;怕别人对我失望……所以我总在表演,哪怕一窍不通也常常不懂装懂,要不然就是努力隐藏,掩盖自己的弱点。
后来我开始试着分析这些问题,写作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分析下来很多问题的关键就源于我内心的恐惧,这些恐惧有时候会幻化成阻挡前路的荆棘,束缚住我前进的脚步。面对工作上的失败,撇开所有的客观因素(其实都是借口),我发现根本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不擅长的事我明明可以开口拒绝或向同事求助,让有能力的人帮我一起完成。但我出于内心的恐惧,害怕别人会看低我,我常常独来独往,选择单打独斗,所以工作成绩总是差强人意。
一次一次,我通过文字分析问题,了解自己的心理动态,我也知道不借助团队的力量,仅仅靠我自己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我开始小心翼翼地开口向同事征询建议,慢慢建立起了互帮互助的关系。之后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当我坦诚地说出面临的困难,哪怕对方没有时间帮我,至少会给我出主意,这些建议总能让工作更加顺利。哪怕对方的建议帮不上什么忙,我主动说出困难,至少不用把事情憋在心里,也算是一种解压。
回首写作的这两年多,不但自我了解,有时也通过客观分析问题来疗愈不良情绪,我慢慢接纳眼前发生的一切和真实的自己。和同事的互动越来越多,随着在别人展示出更多真正的自己,不知不觉中,我渐渐战胜了那种“不完美恐惧”,也更敢于说真话,敢于做自己,现在在办公室里,我可以很舒服地做自己,不用再扮演谁,遇到不懂的或者不确定,我就坦率地说不清楚、没遇到过,不懂就是不懂,这一点也不丢脸。
原来我阅读过的每个字都没有白费,那些伟大作家的思想精华聚沙成塔般慢慢内化成支撑我的坚强力量,在文字们的支持下,我的勇气和自信慢慢回归。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到的,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不断肯定自我,不停给自己打鸡血:“你很棒”、“你可以的”、”加油!”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接纳自我,接受真实的自己,包括自己的不完美和缺点,包括“自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个害怕展现自己缺点的人,你会怎么安慰她呢?这是《与真实的自己和解》一书中提到的自我疗愈法——自我同情。我想肯定会安慰朋友:“谁都有缺点,谁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再平常不过。就算你身上有很多缺点,也不影响我喜欢你,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你怎么开心怎么舒服就怎么做好了,我根本不在乎你身上的不完美,完全不用刻意掩饰自己的真性情……”
现在,再遇到不适合我的任务,我会大方地告诉别人,不好意思,我不喜欢做这件事,如果一定要我做我会很痛苦。还有比我更擅长的人,还是把工作交给最擅长的人吧!
我本来就不完美,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对我满意,我也不需要所有人都对我满意。
看到这里,不如来问自己一个问题把!此刻你正在模仿一个完美样板,迷失了真正的自己;还是接纳了那个有缺陷的真实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遵循着自己的本心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