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三篇,此为第一篇。
很多人都记得韩寒导演的首部作品《后会无期》中的那句经典台词:听过许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不去评判这句话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这句话引起了年轻群体的广泛“认同”和共鸣。换句话说,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传达出来的情绪和感受是广泛存在的,或者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对于一些经验和理论,我们深以为然,并且付出实际的努力,跨越种种障碍去践行它们,最后却发现收效甚微,以至难以为继……
出现类似情况的原因繁杂,无法一概而论,在此,本文所讨论的是其中非常重要但多数人没有深度思考过的因素之一:对于自我的认知。
在谈及自我认知之前,先要澄清两件事情。
第一,很多人所谓的”道理都懂,然并卵”是一个伪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很多人所谓的“道理都懂”仅仅是对一些汉字排列组合以后的字义理解。换句话说,你不能简单的像查字典一样,明白了它的意指以后就以为自己懂得了某个道理。如果某个概念无法与你自身的经验,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进行“绑定”和"融合“的话,它与你来说,仍旧是个陌生人。就好像你无法知晓某个人的名字以后而说自己已经十分了解他。
第二,很多的理论,哪怕是经过科学实证的理论。对于个人来说,它仍然具有多种”先天“的局限,例如,它进行实证的样本的大小和多元性可能不足;它实验的流程控制上可能导致某种结果偏差(没有进行双盲检测);以及就算整个实验的设计和范围上都没有出现瑕疵,但从大数据本身得出的结论对于不同个体所产生的效度是不尽相同的。
现在我们来聊一下自我认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和范畴,相关的研究也仍在不断的继续和更新。不过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一个人要想获得自己期望的改变和进步,迈向心智成熟以及突破自我和环境的限制,良性的自我认知是极为重要的一步。
因为自我认知的概念非常宽泛,为了避免大家的概念混淆,在此我用另一个概念去替代自我认知(并不是说这两个概念可以等同,但至少在我看来是高度相关的)——心智模式。
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摘自百度百科)
目前关于心智模式也有着多种不同的探讨和研究,在此只引入一种个人比较信服的理论框架进行解读——源自认知科学的:三重心智加工模型。
自主心智:
1)进化模块:受进化习得,比如你天生会看到蛇害怕;
2)内隐学习模块:典型的一个大家都有的体验是学自行车,一旦你学会以后,你就不需要重复学习。
3)情绪模块:你拥有自己的主观体验,喜怒哀乐。
等
算法心智——传统的智力检测的范畴,包括:
1)信息处理速度;
2)工作记忆;
3)执行功能;
4)通过学习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可长期存储于人的长期记忆中。
等
反省心智:
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心智加工过程,也就是理性(广义)。对事物有准确的判断,有自己的良知。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他可能会表现得很聪明但又很愚蠢,一种非常大的可能就是他的算法心智很高,但反省心智很低。例如,有人在工作和学习确实非常优秀,但他还是会沉溺于酒精和赌博等。这就是“道理都懂,然并卵”的典型。】
借用上述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谓的自我认知就是:利用自己的算法心智去探索自己的自主心智,以及培养自己反省心智的过程。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过程或步骤:
(1)有意识的去探索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喜好,情绪波动规律等,这里面会涉及到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各个阶段遇到的重要人物对自己的影响,自身的阅读,阅历和知识结构等。要努力做到——知晓自己在某个环境下产生某种反应的原因,面临重要选择时自己的追求和选择,对自身行为的准确评估和预测。
(2)提高自己的反省心智,了解理性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各种认知谬误,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等。
关于上述两点,会分别写成两份稿子。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