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得到文章分享
得到|每天听本书|《成为》

得到|每天听本书|《成为》

作者: 生如夏花绚烂璀璨 | 来源:发表于2019-06-29 06:40 被阅读4次
    音频链接:得到|每天听本书
    得到App
    音频文稿:
    《成为》

    关于作者

    米歇尔·奥巴马,美国前第一夫人。

    关于本书

    本书由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亲笔撰写,讲述了她是如何从芝加哥南城一个非洲裔工人家庭的女孩,努力“成为”常青藤精英,然后又“成为”美国第一夫人的。这本书还在预售期间,就登上了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第一名;上市第一天卖出72万册;上市一个月全球销量超过500万册,成为超级爆款。

    核心内容

    第一,作为黑人,她如何应对种族歧视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冲突?

    第二,作为精英,她如何处理职业方向与人生理想之间的冲突?

    第三,作为女性,她如何平衡个人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冲突?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成为》,副标题是“米歇尔·奥巴马自传”。这本书由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亲笔撰写,讲述了她是如何从芝加哥南城一个非洲裔工人家庭的女孩,努力“成为”常青藤精英,然后又“成为”美国第一夫人的。

    第一夫人在丈夫卸任后写回忆录,这其实是美国的一项政治传统。比如劳拉·布什、希拉里·克林顿等,都在丈夫任期结束以后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不过,米歇尔这本回忆录的受欢迎程度,不但碾压了之前所有的第一夫人,而且超越了历任美国总统。这本书火到了什么程度呢?还在预售期间,就登上了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榜第一名;上市第一天卖出72万册;上市一个月全球销量超过500万册。上一次这么火爆的书,是《哈利·波特》。

    为什么这本书这么受欢迎?因为米歇尔本身就是一个励志传奇。米歇尔的父亲是名残疾的锅炉工人,母亲是家庭主妇。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米歇尔和父母、哥哥一家四口寄居在亲戚家的阁楼上。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米歇尔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进入了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后来成为一家知名律所的律师。

    换句话说,即使没有遇到奥巴马,即使没有成为第一夫人,米歇尔“成为”美国社会主流精英的故事,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国梦”的象征。米歇尔是怎么遇到奥巴马的呢?你肯定想不到,原来,奥巴马是米歇尔在律所带的一个暑期实习生,米歇尔是奥巴马的“督导”。反过来说,如果奥巴马没有遇到米歇尔,他能不能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还很难说。米歇尔后来成为奥巴马竞选班子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民调显示,她的演讲能显著提高民众对奥巴马的支持率。在奥巴马八年任期结束后,甚至有大量美国民众呼吁米歇尔自己出来参选总统。

    所以说,米歇尔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励志偶像。不过,在书中,米歇尔并没有向人们灌输“我的成功你也可以复制”这样的心灵鸡汤,而是非常坦诚地“自揭疮疤”,讲述她在人生每个阶段所遭遇的冲突和困境。作为黑人,作为女性,作为职业精英,她遇到了怎样的挑战?她又如何进行艰难抉择?也许没有人能够复制米歇尔的成功,但是,每个人都能从她的困境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从中汲取力量。这也是这本书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为你详细讲述,米歇尔遭遇的人生挑战。第一,作为黑人,她如何应对种族歧视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冲突?第二,作为精英,她如何处理职业方向与人生理想之间的冲突?第三,作为女性,她如何平衡个人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冲突?

    第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先来说第一个重点,作为黑人,她如何应对种族歧视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冲突?

    米歇尔出生于1964年,作为非洲裔美国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二是美国颁布《民权法》,从法律上正式废除种族隔离制,第二年又颁布了《选举权法》,进一步扩大了黑人的选举权。

    也就是说,从1950年代开始风起云涌的美国黑人平权运动,在1964年取得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一批黑人精英开始跻身社会上层,美国出现了第一位黑人内阁成员、第一位黑人参议员和第一位最高法院黑人大法官。

    对当时的非洲裔美国人来说,一方面,种族之间的有形障碍被打破了,即使出身贫寒的黑人孩子也可以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另一方面,无形的歧视和传统的偏见仍然长期存在,让黑人群体在无意识中降低对自己的自我认同。米歇尔正是成长于这样一个矛盾的时代背景之下。她在书里讲了这样一件小事。

    有一次,米歇尔到亲戚家做客。闲聊中,亲戚家孩子突然责问米歇尔:“你怎么说起话来像个白人女孩?”原来,米歇尔的父母从小就教导她说话要使用标准词汇,而不是黑人惯用的俚语,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在亲戚们看来,这种说话方式是“白人的”,是对黑人文化的背叛和否定。

    亲戚家孩子突如其来的责问,让米歇尔第一次强烈感受到了身份认同的冲突:身为黑人和成为社会精英,难道是不可调和的吗?米歇尔生性好强,有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但同时她意识到,身为黑人,她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才有可能打破偏见,建立起正常的自信。这种偏见既来自于白人,也来自于黑人族群自身。

    实际上,米歇尔一直活在一种深刻的自我认同焦虑中:我足够优秀吗?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能够向别人证明自己的优秀吗?她一直努力学习、力争上游,就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认可,捍卫自己脆弱的自信心。有一件事很能说明这一点。

    米歇尔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幼儿园老师教孩子们学念单词,全念对的孩子会得到一颗纸做的小星星作为奖励。当轮到米歇尔的时候,她特别紧张,念错了一个单词,结果没能得到奖品。其实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而且班里大多数孩子都没有得到奖品,但米歇尔却无法原谅自己,她在心里骂自己蠢,觉得无比丢人。第二天,米歇尔坚持要求老师让她重新念一遍单词,这一次,她终于全部念对,并且赢得了一颗小星星。对年幼的米歇尔来说,这颗星星意义非凡。

    小学时的米歇尔已经显示出了学霸特质,后来她以优异成绩升入芝加哥市顶尖的公立中学——惠特尼·扬高中。按说她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优秀,但她的焦虑感却有增无减。米歇尔认为,在这所中学,自己的成绩不仅仅代表她自己,更是代表着她出生的芝加哥南城黑人社区,如果她不够优秀,就会坐实人们对黑人的偏见。这种想法促使她更加疯狂地投入学习,竭尽全力想要证明自己。

    整个高中期间米歇尔都名列前茅,她还入选了“美国国家高中荣誉生会”,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荣誉,只有学习成绩、领导才能、社区服务及品德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众的学生才能入选。高中的最后一年,米歇尔逐渐克服了对自己是否足够优秀的怀疑,相信自己有能力申请到一流大学。她到一位大学申请顾问的办公室面谈,信心满满地告诉这位顾问,自己的目标是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给了米歇尔当头一棒。这位顾问根本没对她的情况做详细了解,只是看了她一眼,就居高临下地说:“我不确定你是上普林斯顿的料。”她是在暗示米歇尔,那不是你应该去的地方,你应该降低自己的目标。好像一瞬间,多年来关于自己“不够优秀”的声音又呼啸而来。米歇尔愤怒了。她拒绝接受这种暗示,她不允许自己小心翼翼建立起来的自信瞬间崩塌。她冲出办公室,在心里大声说:“我会证明给你看。”

    当然,米歇尔后来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普林斯顿。但她发现,这个事实也无法证明什么。在普林斯顿,米歇尔感受到某些老师和同学看她的眼光,似乎是在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在这里”。那是在1980年代,在黑人平权运动的影响下,美国的精英大学开始实行配额制,规定必须招收一定比例的少数族裔学生。难道自己仅仅是一个社会实验的受益者?米歇尔自己也开始怀疑。她当时也并不知道,为什么在大一的时候,自己宿舍的白人室友忽然搬走了。时隔多年后那位室友才承认,那是因为她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和黑人同学住一间屋。

    除了这件事,米歇尔在大学期间没有受到过明显的歧视。但生性敏感的她,说自己“能在空气中捕捉到一种安静的、残酷的疏离感,那是一种微妙的暗示。”作为回应,米歇尔的选择是找到自己的黑人同学圈子,从这个小圈子里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她几乎没有什么白人朋友。

    米歇尔从自己的经历中看到,即使在大学这样一个应该最为开放和多元的环境里,也还远远没有做到真正的种族融合。由于一流大学中的白人学生数量远远多于少数族裔,种族融合实际上是要求少数族裔学生努力融入白人圈子,米歇尔认为,这对少数族裔学生来说是一个太过沉重的任务。这也意味着,少数族裔精英想要真正融入美国上层社会,仍然前路漫漫。

    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一个重点,作为黑人,米歇尔一直在对抗隐形的歧视和偏见,通过不懈努力、力争上游,克服自我认同焦虑,建立起自信心。她以优异成绩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成功跻身美国精英阶层。

    第二部分

    但是,成为了精英的米歇尔却并不开心,她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她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第二个重点。

    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前途一片光明。他们要么直接进入投资银行或者500强企业工作,要么升入法学院和医学院继续深造,总之是换一个赛道继续攀爬成功的阶梯。可能也会有极少数人出于真正的热爱,选择教育、艺术或者公益事业,但这在当时的米歇尔看来,都属于不务正业,甚至是愚蠢。如果不把精英大学的教育背景转化为在社会中继续向上攀升的资本,那努力不就白费了吗?

    比如,米歇尔在大学时的男朋友叫凯文,他毕业之后不去接着读医学院,而是纯粹出于好玩儿,去参加一个扮演球队吉祥物的选拔赛,这让米歇尔感到简直无法理喻,直接宣布分手。米歇尔自己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继续深造,毕业后成为了芝加哥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从普林斯顿到哈佛再到知名律所,米歇尔的人生像是进入了开挂模式,呈火箭式上升。

    当时她才25岁,开着豪车,穿着阿玛尼套装出入高档写字楼,拥有能俯瞰密歇根湖的独立办公室和私人助理,享受着葡萄酒定制服务。作为一个出身工人阶级的黑人女孩,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对米歇尔来说,确实是一切顺心如意,除了一件事情——就是她突然发现,她对枯燥乏味的律师工作越来越提不起兴趣。或者说,她从来没对律师工作感兴趣过。

    米歇尔热情外向、充满活力,喜欢和人打成一片,可身为律师,她一周得在办公室坐70个小时,阅读厚厚的卷宗,撰写冷冰冰的法律文案,处理抽象繁琐的知识产权纠纷,这完全不符合她的天性。有时候,她辛苦准备了很久的案子,客户忽然达成了庭外和解,就意味着她之前的工作全部都白费了。所有这些,让米歇尔无法从这份光鲜的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她在人生中第一次,对自己选择的道路产生了困惑。

    就在这时候,米歇尔遇到了一个人,是这个人促使她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一天,米歇尔的领导问她愿不愿带一个暑期实习生,这个人还在哈佛法学院读一年级,算是米歇尔的学弟。就这样,“督导”米歇尔和她的实习生贝拉克·奥巴马相遇了。不过,米歇尔很快发现,这位实习生根本不需要她的指导。

    奥巴马虽然是学弟,但实际上比米歇尔还大三岁。奥巴马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一家非营利组织工作了几年,然后才上的哈佛。换句话说,他就是米歇尔曾经认为的那种“不务正业”的人。更令米歇尔吃惊的是,奥巴马对自己的人生方向相当清晰和自信,他似乎并不急于去攀爬阶梯,也不用外在评价体系作为人生坐标,而是从容笃定地朝自己的理想和使命坚定前进。

    在米歇尔眼中,这是一种和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状态,她被奥巴马深深吸引了。奥巴马身上那种强烈的使命感,正是米歇尔所没有的。她忽然意识到,这么多年来,自己忙于攀爬阶段,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真正的人生理想到底是什么。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对于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感到非常迷茫。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想以怎样的方式为世界做贡献呢?”

    当时,米歇尔唯一能够确认的,就是自己讨厌做律师。但是,对于什么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她并没有答案。直到有一天,奥巴马受邀去黑人社区做一场讲座,米歇尔也跟着去了。那个社区位于芝加哥南城远郊,经济凋敝,治安混乱,是被城市所遗忘的角落。来听讲座的大部分是关心社区事务的女性,单身母亲或者奶奶辈的人,大家挤在一间灯光昏暗的地下室里。她们想知道,未来会如何?生活还有希望吗?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奥马巴让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激励她们:不要放弃希望。即使身处这样的社区,只要大家彼此连结在一起,积极行动起来,也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改变现状,重建信任,让凋敝的社区重新焕发出活力。奥巴马问:“我们是安于这个世界的现状,还是努力让世界变成它本该有的模样?”

    米歇尔说,这句话她后来牢记了很多年。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让自己一个人从困境中挣脱出来,逃离原有的社区、加入精英群体,是容易的;而要帮助黑人社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走出困境,是困难得多的一件事,但是,这件事能够超越狭隘的小我,为人生赋予更高的意义。

    想到这里,米歇尔决定投身于公众服务,特别是帮助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意味着她要到公共部门或者非营利组织工作,拿着比过去低得多的薪水。米歇尔的家人和朋友并不支持这个想法。米歇尔说,从小到大,她的母亲一直默默支持她的每一个决定,只有这一次,母亲直言不讳地告诉她:“如果你是在问我,我的意见是先挣钱,然后再考虑成就感的事。”

    不过,在所有人都反对米歇尔“自毁前途”的时候,只有一个人在坚定地支持她,这就是当时已经成为了米歇尔未婚夫的奥巴马。奥巴马的理由很简单:你尽可以大胆地跳到一个未知领域,你又不会死,怕什么呢?

    在奥巴马的鼓励下,米歇尔最终走出了第一步。她先是应聘到芝加哥市长办公室,作为市长助理负责社区工作,了解底层民众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后来,米歇尔加入一个叫“公众联盟”的非营利性组织,并作为该组织在芝加哥分会的执行董事,从零开始组建分会。她的使命,是招募愿意投身公共事业的年轻人,给他们提供培训和指导,并且介绍他们到社区和公共机构带薪实习,最终目的是把这些年轻人培养成能带领社区进步的领袖。

    米歇尔为这份工作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从布置办公室到发展和培养每一名成员,米歇尔都亲力亲为。她一手培养起来的成员队伍越来越壮大,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政府机构和全国性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直到今天,这个组织还在不断发展壮大。米歇尔说,能够亲手建立这样一个生命力持久的非营利性组织,是她职业生涯中最为满足的事情之一。也让她第一次体会到,能够从事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重点,身为精英,米歇尔取得了外界定义的成功,却并不快乐,因为律师工作并不能给她带来真正的成就感。她最终选择投身于自己热爱的公众服务事业,并在这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三部分

    就在米歇尔专注于自己的新事业时,她的人生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她和奥巴马结婚了,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同时奥巴马开始从政,他当选为伊利诺伊州的州议员,工作非常繁忙。摆在米歇尔面前的,是每个职业女性都面临的难题: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如何取舍,如何平衡?米歇尔是怎么做的呢?这就是接下来要讲述的第三个重点。

    一开始米歇尔的选择很简单,就是雇一个保姆在家看孩子,自己全职上班。这个保姆也非常尽职尽责,对孩子视如己出,让米歇尔可以安心工作。只是,当米歇尔的第二个女儿刚出生,正好更需要帮手的时候,保姆提出辞职,因为保姆找到了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米歇尔回忆说,她在得知这个消息的当晚,情绪崩溃,哭了又哭,感觉失去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为了照顾孩子,米歇尔尝试过把全职工作变成兼职工作,却发现根本行不通。她还是得参加之前所有的会议,完成和以前相同的工作量,但是必须把这些工作压缩到一周20个小时内完成,而且只拿之前一半的薪水。如果某次会议结束晚了,她就得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回家,这种节奏让她感到身心疲惫,难以为继。摆在米歇尔面前的,似乎只剩下了全职妈妈这一条路。

    就在她犹豫之际,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工作机会。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在招募一位负责社区服务事务的执行董事。这是一份全职工作,但是工作时间灵活,没有那么多繁琐的会议,也可以在家办公。米歇尔感觉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为她量身定做的。于是,她去面试了,而且是带着只有三个月大的小女儿一起去的。

    米歇尔回忆起当时的面试情形:她一边摇晃着坐在腿上的女儿,一边回答她未来老板的问题,整个过程中一直在担心女儿的尿布会不会漏。重要的是,她成功赶在女儿大声哭闹之前结束了面试。最后,米歇尔得到了这份工作,并且成绩突出。从表面上看起来,她实现了工作与家庭的完美平衡。

    然而,米歇尔指出,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母亲这一角色和职业女性之间其实是很难完全兼容的。比如,当她在家里接工作电话,她会对孩子有负疚感;而当她坐在办公室里时,又会随时分心去想孩子的情况,结果又对工作有负疚感。更重要的是,对于工作,她再也不可能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很多事情,她明明可以做得更好、走得更远,但是她却没有跟进;在通常需要向前一步的时候,她却选择了后退一步。因为她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她必须为孩子们留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这里并没有什么完美的平衡,只有不得不做的妥协。

    也就是说,米歇尔刻意收敛起自己在事业上的雄心壮志,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家庭,这也就给了奥巴马更多的自由,让他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投身自己的理想。但与此同时,米歇尔与奥巴马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原因是奥巴马开始筹备竞选美国参议员,忙得四脚朝天。米歇尔基本处于“丧偶式育儿”的状态,还要忙自己的工作,这让她始终处于高压当中,时不时就会情绪爆发。

    比如,那时奥巴马周一到周四都在外地的州议会办公,只有周四晚上才能赶回家。米歇尔会在周四晚上做一顿丰盛的晚餐,和孩子们一起等他回来。但出于各种原因,那一天奥巴马经常要很晚才到家,孩子们都困得睡着了,而米歇尔则是冲他大发脾气。

    就这样,两个人开始激烈而频繁地吵架。米歇尔意识到自己的婚姻出现了危机,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情况可能会恶化。她坚持两人一起去做婚姻咨询,婚姻咨询就是由心理咨询师与夫妻二人面谈,来调解夫妻矛盾。

    在婚姻咨询的过程中,米歇尔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婚姻生活中的种种委屈,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给自己的负面情绪火上浇油的结果。觉得一件事对自己不公平,就千方百计地搜寻证据来证明这个结论,导致自己成了假想的受害者。其实,很多事情,只要稍稍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就能从被动应对到操之在我。

    比如,晚上回家吃饭这件事,她一直纠结于奥巴马能不能准时到家,结果无论奥巴马在不在,晚餐本身都不再有趣。想清楚了这个道理,米歇尔后来规定,孩子们每天晚上6点半开饭,7点洗澡,8点睡觉,这个作息雷打不动,周四也不例外。这就把责任抛给了奥巴马——如果他想和家人一起吃晚饭,就必须6点半之前赶回来,否则就会错过。米歇尔告诉女儿们说:“我们不等爸爸,是他要赶上我们。”这也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女儿们:不需要服从于男权,生活不是要等男人回家了才开始。

    同时,米歇尔开始重新健身。生完孩子以后她没有时间规律地健身,她后来意识到,健身可以重新为自己找回平静与力量,而这两样东西正是她急需的。她改变了自己的作息时间:每天早上5点去健身房,6点半回家叫孩子们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这样的安排让她觉得自己找回了生活的主动权。尽管她比之前更忙了,但她的负面情绪却越来越少,她和奥巴马之间的感情裂痕也迅速修复。

    尽管有所保留,但米歇尔的工作依然很出色,几年之后,她被提拔为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的副院长,可以为当地社区居民做更多的事情。女儿们也开始上学了,米歇尔有更多时间投入工作,她摩拳擦掌,开始规划一系列新的工作目标。而这时,奥巴马的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期:他已经成功当选为美国参议员,公众和媒体对他参选总统的呼声很高。

    事实上,奥巴马一直在积极向外界释放参选的信号,却小心翼翼地避免和米歇尔直接谈论这个话题,因为他知道,米歇尔不愿意。米歇尔认为,奥巴马的每一次竞选活动都给他们的婚姻造成了伤害,而竞选总统的巨大不确定性,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这真的值得吗?而且,奥巴马一旦参选,米歇尔也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助选活动中,这意味着她将再次中断自己的事业。

    所以,每当有记者问奥巴马是否会竞选总统,奥巴马总是回答:“我还在考虑。这是一个家庭决策。”这等于是把球踢给了米歇尔。米歇尔反复问自己:我该同意吗?我该放下对家庭和婚姻的焦虑,牺牲自己的个人事业,全身心帮助丈夫实现他的事业追求吗?这一次,摆在面前的现实只有二选一,没有平衡的可能。

    最后,米歇尔选择了放弃工作,为奥巴马全力助选。她说,她当时根本不相信美国能出现一位黑人总统,所以她其实是抱着必败的心情,知其不可而为之。她为什么这么做呢?她一直牢记奥巴马的那句话,“我们是安于这个世界的现状,还是努力让世界变成它本该有的模样?”当这样一个机会出现在面前,她感到,必须放下属于个人和家庭的小确幸,为一个更好的可能世界而奋力一搏。

    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三个重点,作为职业女性,米歇尔同样面临着事业与家庭的平衡问题。面对困境,改变自己的状态,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主动权,并最终为了一个更大的理想,放弃工作,全力为奥巴马助选。

    总结

    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给你讲到这儿,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为你分享的米歇尔的人生故事。

    第一,作为黑人,米歇尔一直在对抗隐形的歧视和偏见,通过不懈努力、力争上游,克服自我认同焦虑,建立起自信心。她以优异成绩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成功跻身美国精英阶层。

    第二,作为精英,米歇尔取得了外界定义的成功,却并不快乐,因为律师工作并不能给她带来真正的成就感。她最终选择投身于自己热爱的公众服务事业,并在这个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第三,作为职业女性,米歇尔同样面临着事业与家庭的平衡问题。面对困境,改变自己的状态,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主动权,并最终为了一个更大的理想,放弃工作,全力为奥巴马助选。

    米歇尔的这本自传一直写到2017年奥巴马卸任美国总统为止。不过,这本书里最精彩的内容,还是奥巴马入主白宫之前,也就是本期音频的主要内容。书中还披露了很多有趣的白宫生活细节,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得到”App里就有电子书,推荐你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到|每天听本书|《成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ej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