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大姑姐在闹离婚,从过年后就领着闺女回老公老家住着了,大姑姐老公开始是天天去家里说好话,然后是到处找亲戚帮忙劝说,不管用什么方法,大姑姐就是不肯回去。
有天晚上,大姑姐老公把电话打到了我老公这里(我们没在老家),说了一个多小时,说来说去就是没有具体说他打这个电话的目的。
按说我一个刚进门的儿媳,婆家人从来没有跟我聊过大姑姐想要离婚的事情,我不应该去说什么,但我听着大姑姐老公一直说,实在是受不了了,就拿过电话,问他打电话到底是有什么事。
他一会说这个,一会又说那个,后来我就直接问:你到底是想离婚还是不想离?
他说不想离。
我又问:那你打电话是想做什么?
他还是说不清楚。
我再问:你是不是想让某某(我老公的名字)帮你劝劝我姐,让她别离婚。
他这才说,是。
给我着急的,要是我的话,电话接通我就得说,兄弟,我不想跟你姐离婚,你看有什么办法能帮帮我。来回墨迹一个来小时,始终没有说到重点上。
今天读《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时,我就想,如果大姑姐老公当时看过这本书,可能表达起来就没有那么费劲了吧。
本书是美国常春藤学校入学考试必读的,作者是加拿大的布兰登·罗伊尔,曾就读于哈佛大学,他的作品先后五次荣获“国际图书奖”、五次荣获“总统图书奖”、2011年还荣获了“年度教育图书奖。”
我今天读的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结构,主要讲了写作结构的五个原则。
第一, 运用自上而下的写法
不知道大家一般是怎么汇报工作的,我是习惯结果先行,就是先说结果,然后再说原因。
比如,上个季度的任务总共完成了多少,具体哪一块完成了,哪一块没有完成,完成的是因为哪些方面做的好,没有完成的是因为哪些方面做的不好。
自上而下的写作方法,跟汇报工作类似,开头先总结,抛出观点,然后针对观点用具体的案例来佐证,最后在总结一下,总—分—总的模式。这样读者一看就知道你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第二,分解事物
既然提出了观点,那就需要用案例来论证,也就是总—分—总中“分”的部分,如果论证就用一个案例,那未免显得有些单薄,可以用2-4个案例(一般用3个的比较多)。
比如一个反例+一个正例,或者一个反例+两个正例,再或者两个反例+一个正例,多方面论证,更能凸显观点的正确性。
第三, 使用转折词
作者在书中说,“转折词被称作语言的交通灯,有四大作用:对比、举例、接续和总结。”
但是、然而、因此、所以、不仅、而且等都是转折词,转折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很多时候直接说下一个观点显得有些突兀,就可以用转折词来衔接。
第四, 回顾六大基本写作结构
写作最常用的六种结构:时间结构、比较结构、线性结构、因果结构、范畴结构、评价结构。
时间结构就是根据时间推进的事件,故事一般都用这个结构;
比较结构就是先谈重要的观点,再谈次要的;
线性结构是从第一项开始,然后第二项,第三项……
因果结构是先说原因,然后再得出结果;
范畴结构则是先说A再说B,再说C,ABC先说哪个都不影响,顺序可随意调整;
评价结构和范畴结构类似,先说正面再说反面,或者先说反面再说正面,都没什么影响。
前面四种结构平时用的比较多,其实我们上学时写作文就经常用的。
第五, 整合相似事物
整合相似事物,我理解的就是分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丈夫准备出去买菜,妻子说:你买几个西红柿、胡萝卜、橘子;一会又说:再买点豆腐、青菜;丈夫关门前,妻子又喊:还要买点盐和柚子。结果等丈夫到了超市,只记得前面说的,后面的想不起来了。
如果我们做个分类:
水果:橘子、柚子
蔬菜:西红柿、胡萝卜、豆腐、青菜
调料:盐
这样是不是就好记多了,文章也是如此,分类整合之后,读者看起来也清晰明了,你东一下西一下,读者可能看着觉得费劲直接就不看了。
我真的是超级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姑姐的老公,不过他肯定不会看,想想还是算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