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凡人歌》
你我皆是凡身胎,春秋可容几十载。
花香鸟语悦耳目,落英缤纷忧胸怀。
雾起山岚随风去,情过心头何必哀?
人间世事多无奈,空谷幽兰盛自开。
读《空谷幽兰》鱼,游在水中一生,却很少知道水是什么。正如人生存在空气之中,而很少觉察到空气的存在。除非当空气变得异于平常,违背了我们正常的本能之需,比如高原稀释、雾霾污染,我们才会心生察觉:空气和呼吸离我们如此之近。
人和鱼最大的不同之处,不是鱼在水中用鱼鳃呼吸,人在空气中用鼻子呼吸;而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除了依靠本能从空气中汲取氧气之外,还深深依赖于人类社会空间中的种种概念因素,比如经验、知识、法律、习俗、道德等。因此,人除了常常身体上浸泡在空气中而不自察,更是在思想上浸泡于社会空间形形色色的概念中而不自察。人最易游走在无边无际的概念中,目含缭乱,而看不见真实的自我和生命的本原。
读《空谷幽兰》但终归,还是有些人,保持着敏感自察的内心,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上悄然行走。他们的步履轻盈,却饱含着笃定的谦卑;他们的目光弥散,却彰显着本原的存在;他们的话语轻柔,却告示着纯真的智慧。他们成了隐士,亦或圣者。
隐士现象存在于诸多的文化之中,不过在作者比尔·波特看来,中国的隐士相对于西方的隐士,更加值得受人推崇和敬爱。通过考察自黄帝以来的种种隐士故事,作者甚至肯定,整个中国文化的延续就是隐士文化的流传和扩散,隐士文化孕育着中国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是中国文化思想领域的一片高原胜景。
读《空谷幽兰》凭着对中国隐士文化的好奇和敬畏,作者比尔·波特,一个美国佬,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叫上一个会摄影的朋友斯蒂芬,踏上了寻访当代中国隐士之旅,也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认知之旅,这或许,也可以称为一种朝圣之旅。
读《空谷幽兰》在对中国隐士文化的探究过程中,波特拜访了我国的大好河山,渐渐的确定了隐士圣地——终南山。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了对现代隐士的认知和记录。虽然隐士的形态各异,境遇不同,但波特还是深刻的概括了他们存在的普遍价值:致力于维护和谐,并扩散和谐。同时,也抓住了其群体内部的心理矛盾特征,就是在扩散和谐的方法上,是倾向于无为而治,还是倾向于入世的励精图治。
谈论隐士文化,避不开的两个宗教话题便是道教和佛教。波特对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诞生历史做了深入考察,也主张殊途同归;但在我看来,隐士文化还是更加贴合于道家思想,更符合幽兰之形。
读《空谷幽兰》在书中和隐士的访谈中,作者深切关心着隐士文化,及道教、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延续和发展问题,多次提到了文革对于这些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描绘了现代旅游业对于隐士文化的深刻干扰。多数人都可以认识到文革对于传统文化的摧残,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了物质经济的发展带给传统文化的困境。
如果把那些以隐士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比喻一座高山,文革则好比一场洪水猛兽,它有着把高山拦腰冲短的力量,但大山的根基还在;而后者——物质经济,更像一间山谷中的溪流,它不凶猛,但日积月累下来,腐蚀着大山的根基,直到它轰然倒塌。
读罢书,回头看看,仿佛人类的困境从未改变。在每一个最好又最坏的年代,惟愿你永怀一颗清澈的心,看见世间的全貌;惟愿你笃力前行,奋然生活。
大道入廛,廛亦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