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海涤尘
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为自己,为众生,还是为了我们爱的人?
这是每一位视文字为生命的人,提笔前都要认真问问自己的问题。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大序》里的这段话,与手里这本蒋雯丽《姥爷》的写作缘起极为吻合。
蒋雯丽在一次访谈中,说过这样的话:
“我从小跟姥爷一起长大,对姥爷的感情一直在心里。我一直有一个愿望,把我们的故事写出来。这是我的一块心病。……表现姥爷,表现童年岁月,没考虑什么得失,哪怕做完以后得不到任何人的认可,但却是我最想做的。”
“一个女孩子的长大,姥爷像一棵大树,孩子像一棵小树,小树慢慢成长,最后大树倒下了,小树长大了。这是我最想表达的东西。同时,我也想有一种反哺之心。我们天上见,不是为了让我们在天上见,而是为了我们今天能够更好地相见,更好地与父母相处。”
“一个生命像小树长高,长壮实,一个生命却像一棵老树,慢慢地倒下了,无声无息。”
一棵小树,一棵老树,这种意象的叠加与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张力。
也许,正是为了重新与姥爷相遇,在精神的层面上相遇,蒋雯丽才一直有着这样一种执著:先是电影,然后是书,可能还会有其他。
对于她而言,这是在“寻找一种归属感,寻求生活的目标,是一个寻根的过程”。
世间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很喜欢这种味道。
对于蒋雯丽来说,拍一遍电影就是一次重逢,写一遍书又是一次重逢。姥爷斯人已去,相关的人也在一个个走远,唯有用镜头、用笔,抓着那些现存的雪泥鸿爪,记下那些过往的点点滴滴,留住童年的那些珍贵回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才是圆融,才是人生。在眼前这些影像、手下这些文字里,姥爷又重新和自己走在了一起,重新从飘摇的童年走来。
我们天上见,终究只是美好的理想;
但这种重逢一直存留在心中,而今终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世间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说起来,与《姥爷》这本书的相遇,对于我来说,其实也是一次重逢。
因了妻子的推荐,一起在电脑上看了电影《我们天上见》,然后就遇见了这本《姥爷》。
看电影是一次重逢,那些影像片段让我们想起了我们的曾经,想起了我们童年的过往;
而现在,再读书更是重逢,我们看到了那些光影、那些光阴、那些美好而良善的人性温暖,点点滴滴,于情境之中,完全留存。
电影与书,电影与人,书与人,人与人……
在“互文”的网络里,各种情绪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然后,还有写作。
寻根,寻求目标,寻找归属。
读万卷书,观万片影,行万里路。
读书,观影,生活。
光影之间,我遇见了你,一起温暖,一起向着前方走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