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学小夜话02】“不可谱”说的是什么人

【国学小夜话02】“不可谱”说的是什么人

作者: 福哥0075826 | 来源:发表于2020-07-28 09:44 被阅读0次

    现代汉语所说的“不可谱”多指做事不牢靠、轻易承诺却又时常不能兑现承诺的人。

    但“不可谱”原意并非如此,你知道吗?

    这还得从中国悠远的华夏文化说起。

    在我们骄傲的民族文化里,人们千百年以前,长期以来以部族为单位的群聚生活为主。

    这样的生活习性带给人们最大的好处就是安全感——日常可以一起围猎,一起劳作;特殊时期还可以共同抵抗天灾人祸。

    先祖们就是靠这种自发的群聚生活方式,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控制被自然进行“物种选择”的几率,即增加了生存机率,也提升了繁衍质量。

    用现在的流行文化来通俗地说,”群居”就是人们自发地约好,天天扎堆,一起“吃鸡”——Winer,winer,chicken dinner.

    相应地,部族文化与群居习性相生共荣起来,其中,形式上以种姓文化最为常见。

    而在部族的种姓文化里,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拥有某些代表特殊含意的文字作为部族族人称谓标识的习惯,经年累月之后,那些具有特殊含意的文字渐渐成为部族的姓氏,部族与部族之间以此作为彼此最直观的区隔。

    有趣的是,在现实地理当中,部族姓氏也常常会成为权力空间范围的标识。

    比如像“张家坳”、“李家坡”什么的。

    自从有了集中而统一的姓氏之后,种族里的论资排辈就一定会发生。

    哪怕是为了标识出尊卑和长幼,姓氏之后的名字也必须要体现出统一的标准。而记录种族姓氏和资辈的记录“文件“,就是后世族谱、家谱文化的雏形。

    几乎可以确认,在某种程度上,古代部族的姓氏与族人的生存安全、繁衍传承休戚相关。

    只是,生存和繁衍自古都充满了挑战意味,从来不因文化的兴亡而消涨。

    特别是在科技和文明都处于原始阶段的社会时期,在战祸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常常会有一些倒霉涉事的部族因此而流连失所,逃亡图存。

    但个体的逃亡只是暂时的,流亡的个体最终还是要重新选择进入另外的群体,再次融进另外一个部族的群聚性质的生活当中,以换取新一轮的生存安全。

    流亡的个体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生存下去的新种群,有时候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他们在与新种群的相处当中,也常常会受到排斥,甚至生存威胁。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种由天生普遍的族群排他性原则所决定的自然反应。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概指的就是这个状态。

    这种排斥和小规模冲突会一直存在,直到有一天,流亡的个体实在很疲惫了的时候,终于作出妥协。

    于是,个体会主动和收留他的族群进行沟通、表达意愿,以放弃本身原来的种姓为代价,换取可以“和谐”融入新种群的机会。

    而新的种群一般也都会满足这种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只不过……

    为了和原生族人区分出来,新来个体轻易不会被允许进入种姓部落的族群谱系当中。在姓名称谓上,新来个体不能和融入种姓的小伙伴一起论资排辈,只能以另外一种方式——以新部落之姓+族谱外之名命名之。

    一言以概之,新个体那个“无法进入族谱和家谱”体系内的人——种姓里的那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至此,“不靠谱”的人正式“归位”,“不可谱”文化也就此形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小夜话02】“不可谱”说的是什么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gxr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