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十一:地位【Status】——对社会等级和身份的渴望
地位是对名声的基本欲望。在动物群体中,它表现为吸引注意力的欲望……对幼鸟来说,吸引父母注意力极其重要,因为这样才可能会增加它在同窝的兄弟姐妹中存活下来的概率。对人类而言,地位也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因为它会带来更好的抚养和照顾,在遇到灾难的时候往往有优先存活下来的可能。比如,当“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时候,上流社会的乘客优先得到了上逃生船的机会。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地位是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位置。在社会层面上,它表现为一种阶级等级的象征。在心理层面上,它表现为一种对他人重视性的渴望。正如史蒂文教授所说,这种重视需求会促使我们主动去引起父母的注意力,而这种注意力在幼年期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了自我的生存问题。
在此,我们需要严格区分“重视”和“注意”这两个概念。引起他人的重视与引起他人的注意是不同的,前者是对个体的尊重和接纳,后者只是对个体存在的察觉。人们对他人的重视可以说是无时无刻、永无止境的需求,而对他人的注意是选择性的需求。道理很简单,重视是认同,是人之本性;注意是察觉,并非人之所有行为都想要被人察觉,不然就不会存在着偷鸡摸狗之事了。
一个人被重视的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越有价值的人可以说越有资格生存下去,这是“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虽说如此,但是在灾难面前,人们又会觉得这样的选择存在着些许违反人道的表现。比如上述列举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上游社会的乘客有着优先的获救权,而普通乘客没有。比如在灾难片《2012》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形,诺亚方舟的船票只有非常富有的人才能够拥有,政府在船员名单上也选择优先安排世界上有价值的科学家、政治家等。这些都是“人的价值决定人的生存”的表现。从生物的原始本性看,“价值决定生存”是完全符合自然的规律,然而它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的道德精神呢?
人无贵贱之别,但有价值之分。人的出生是没有贵贱的差别,但是出生后的生活带来的价值却有着高低分别。越有价值的人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越没价值的人可能只会为社会带来破坏。那么一个有价值的人和一个没价值的人,生存的选择必然倾向于前者。虽然很多人反对这样的观念,想要打破这样的观念,比如影片《釜山行》的结局——病毒侵蚀的列车,唯一活下来的是一位妇女和小孩。然而论生存能力,甚至是生存价值,他们可能完全比不上车上的一些人。那么为什么他们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有价值的人选择了牺牲,而不是他们能力和价值的胜利。反过来说,如果让那些能力强的人,为人自私只顾自我生存的人生存下来,那么只会给社会带来一种观念“只有为生存不择手段,才能够获得生存机会”。但是这样的观念是违背人类道德精神的,是不被认同的。
在《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中,一心追求生存的杰克向他的父亲讨教生存的秘诀时,他父亲回答道:杰克,生存的目的不在于永远活着,而是在于永远活出自己。“生存为了活着”是生存的原始价值选择,“生存为了活出自我”是生存的社会性价值选择。大自然是价值中立的,它从不关心人类的社会性价值标准,它只关心生存的原始问题。但是身为拥有高级智慧的人类,我们肯定不能过于原始,不过也不能抛弃原始。在大脑研究的领域里,有一个经典的问题:
当一辆失控的列车驶来,前方有两条轨道,一个轨道上有十个人,一个轨道上只有一个人。此时,你站在铁轨控制开关前,你会选择让列车撞向哪一方?
如果两边的人都是你不认识的陌生人,那么他们对你来说的价值是相同的。此时,你内心肯定会选择牺牲一人拯救十人。然而如果那一个人是自己的亲人,其他十人是陌生人呢?相信你的价值原始判断肯定是救对自己更有价值的亲人而不是那十个陌生人。此时,就会出现道德上的不平衡。
不过,这样的道德不平衡是相对存在的。因为对外人来说这十一个人可能都是陌生人,那么外人评价当事人的选择自然不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对外人来说,十人的性命是大于一人的,那么以朴素的价值观判断出来的结果便是“牺牲少数,拯救多数”。所以在外人眼里,当事人的选择是错误的。然而回到当事人的视角,如果人连自己的亲人都不顾及,只考虑现实的利益,那么这样的人肯定是心理扭曲的,因为他失去了人之原始的价值判断。
道德不强人所难。所有的道德标准必须以人性为出发原点才能够成为合理。如果人与人的平等是将人之价值磨平,那么这样的“田园道德观”就是一种道德绑架带来的心理扭曲。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世界上人类仅存三个,一个女人,一个男性科学家,一个男性智障患者,那么现在灾难来临只让人类选择存活下来两个人,我们该如何选择?
答案肯定是让女人和科学家存活下来,智障必须被牺牲。这样的选择是容易做出的。如果把智障换成正常人呢?选择似乎就会变得困难,因为我们需要解决一个问题:科学家是否比普通平民更有价值?
原则上,科学家在人类社会地位上会高于普通平民,即他们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存在着高低之别。然而对于生存本身,他们价值就要重新计算。如果科学家只是一个“书呆子”,他可能完全无法适应艰苦的灾难环境。而作为普通平民,他可能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动手能力,对于灾难环境有着较好的适应能力。如此,这位普通平民就会比科学家更有活着的价值。像影片《2012》中,主角杰克逊是一个失意的作家,虽然沦为司机,但他凭借自己的能力突破重重困难,最终生存了下来。而他的大老板,虽然拥有家财万贯,也买到了诺亚方舟的船票,最终却没能生存下来。如果从社会经济层面上说,一位富有的成功人士的社会地位肯定是高于一位平凡的司机,但是从生存层面上说,杰克逊的生存能力却大大高于身材肥胖的大老板。由此可见,社会性价值和生存性价值在相同对比对象之间并非是一致的。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价值的相对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轻易给他人下定义,更不可以随意为他人的生命做决定。
由于大多数社会都高度看重地位,所以有钱人很少会和穷人结婚。尽管他们有时会陷入爱河,但对地位的欲望和对社会等级的态度,会打消有钱人去选择穷人结婚的欲望,因为在他的同类中,这种行为会被视为“降低身份”。从另一方面来看,穷人往往会梦想“嫁个有钱人”。
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地位等级制度,可以以此确认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位置。
——《我是谁:成就人生的16种基本欲望》
地位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一种掌控力和力量差异的具体化。从这一层面上说,富人不愿意与穷人同化是因为畏惧掌控力和力量的削减和丧失。正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当强者与弱者为伍,富人与穷人为伍时,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这些强者和富人与这些弱者和穷人是一样的。很多人为了避免“同流合污”就会出现歧视性行为,地域歧视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
歧视虽然是道德面上的不应该,但是却无法避免,因为层级上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个体为人处事上的差异。比如优等生往往会比较勤奋,他们热爱学习,如果与一位不思进取的差等生同处一室,双方必然会产生矛盾:赖床的差等生会讨厌早起打扰自己美梦的优等生,专心学习的优等生也会讨厌一旁只想玩乐的差等生。而且弱者的生存能力低会拖累强者,因此生存的本能嗅觉也告诉我们应该与更强大的人为伍。除非双方之间在人生价值观上有着一致的追求、有着共同志向,两个不同层级上的人才有可能消除隔阂而成为亲密的朋友,而且这也只是一种“可能”非“必然”。“门当户对”的婚姻嫁娶方式能够成为传统而源远流长,也正是人生存欲望的使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开始从近到远,阶级化日渐明显,贫富差异也越来越大。同时也随人口的密集化和科技信息的便利化,不同层级的人们有着越来越多的接触,从而带来的是不同层级上人们的矛盾激增和越级相处的现象增加。一部分人开始反对阶级的对立,希望寻求社会地位的平等。
平等不是要实现绝对的平均,不是直接的自然平等和利益平等。平等主要是指个体的社会地位平等。正是因为平等不是绝对化的概念,所以即使人人讲求平等,社会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平等的现象。不平等的现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欲望的产物,也是人类永远无法消除的现实差异。
在人们的平等理念中,有着人们的无私,也有着人们的自私。不同社会、不同人之间都有着不同的平等观念。平等是一种相对性存在的社会价值观。理想化的完全平等实质上是不合理的。比如,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完全平等的,结果是父母无权管教子女,子女也无需受教育。从资源分配方面,子女还需要和父母一样去劳作,这些显然是违背自然规律。有人把自己的出生与他人的出生作对比,把自己的生活环境与他人的生活环境作对比,认为他人比自己好就是不公平。这是生存欲望产生的嫉妒之心在作祟,是一种非常愚蠢的思想理念,是把平等、公平绝对化的错误思想理念。出生是每一个个体都无权选择的开始,而每一个个体有权选择的是未来的生活。
无止境的抱怨只是情绪的发泄,无法给个体带来积极的生存动力。如果当年的苹果是砸在内心充满嫉妒的你的头上,你也永远无法成为牛顿。
· 待续 ·
预告:下一章《反击欲望》
本书全名:《一次自我的探寻:史蒂文<我是谁>读后感与自我领悟》
书本简介:可见于连载文集-首页介绍
完成与更新说明:全书内容已经全部完成,目前善处于修订阶段。预计以一周一章的频率进行连载更新,发布时间为周末。
致谢:感谢所有阅读本作品以及为本作品点赞的读者们,大家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PS:如果大家有任何的疑惑、建议与批评,随时可以对作品进行评论、畅所欲言,大家的建议与批评也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最后再次感谢每一位读者,谢谢大家。
声明一: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二: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