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年都没有带着“任务”去认真的读一本书了。这次很高兴与家长们在相互督促勉励的氛围里一起共读这本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其实最早知道龙应台,是在“有书”中听到她的那篇《目送》之后。其中最让我感触深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在今生今世不断的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当听到这段话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会那样动容伤感,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许是我也在父母这样的目光,一次次留给他们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也或许是太久没有听到如此动容的话,让我有种想要细读这本书的冲动。正巧老师也要求我们读这本书,于是在每日清晨起床我都会伴着“有书《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开始我一天忙忙碌碌的生活工作······《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书信集,其中夹杂了一些读者的来信组成的。是一本记录母亲与孩子成功交流的书,就书得形式和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但对我而言,除去那一封封文笔流畅的书信。我更看到的是,一位认真的母亲在面对孩子成长和面对和孩子产生越来越远的距离时,努力寻求与孩子契合点的,一位认真的不断努力的本色母亲。也许,很多人羡慕龙应台能打通与安德烈三十年的年龄代沟和东西文化的阻隔,彼此之间可以像朋友一样坦诚交流。而我也看到了一位母亲在与儿子的隔裂中产生的无助与心痛······那种感觉直击我的心底,让我感同身受······应为我的儿子也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并同我日益生疏产生隔裂······那个粘着我寸步不离的小男孩,那个扑到我怀里撒娇的小男孩,那个不愿意与我分床睡的小男孩,那个时时要牵着我手的小男孩,那个有小秘密要与我分享的小男孩······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长大,也与我渐行渐远······他不再愿意与我一起呆着,更多的时候他愿意同他的同学同龄人在一起玩耍聊天;他不再粘着我,而是告诉我他需要独处的空间;他与我一样高的身体不会再依偎在我的怀中撒娇,而是告诉我:他是大人,希望我不要用对幼儿园小朋友的语气同他讲话;那个总爱牵我手的小男孩,会在我牵上他的手时,甩开我的手并告诉我说:“又不是盲人,干嘛总要牵手······”。那个与我分享小秘密的小男孩在不知不觉中对我竟然也有了秘密······曾经,我的孩子,那个扑到我怀里柔软的小身体悄然长大,一点一点变得成熟,一点一点学的独立,然后毅然决定奔赴那个未知的世界······而我也在一点点适应他的疏远和成长······。不是每位母亲都可以做到像龙应台那样成功的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也不是每位母亲都拥有像龙应台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和孩子拉近距离。细读这本书不难发现,即使是龙应台太多的时候也在努力且小心翼翼的用自己的经历,去换取安德烈的信任和友谊——她的语言尽可能用与安德烈类似的语言,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安德烈错误的举止,用尽可能委婉且让安德烈信任的语言给他的学习生活带去指导和帮助。那样一位文化底蕴深厚的母亲尚且如此认真的寻求孩子的信任与认同,我这样平凡的母亲凭什么不努力不寻找与孩子的契合点,就盲目的要求孩子听我的?认同我所说的呢?所以,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书。更多的是一本让我们家长不断努力学习的书。或许我们今日的学习不一定得到孩子百分之百的信任与认同,但一定会让我们无愧于母亲这个称呼,应为我愿意相信一位不断学习的母亲会拓宽自己和孩子的人生格局。也许不一定会培养出多么优秀的人才,但是一定会培养出一个幸福的孩子!我愿意相信,我们的努力会给孩子带去满满的正能量,所以我愿意为孩子努力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