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我国儒家文化的一篇经典之作,被奉为“四书”之一,是儒生入门学习的必读书籍。这篇文章集中阐释了“中庸”的概念、方法、效用,微言大义、字字千金。我有感于其中的三句话,认为可传之于千秋万世,永为学人的圭臬。这三句话是“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尊德性而道问学。天地万物由道而生,又依道而行,道具体流赋于人之上的称之为德,因此德是人的根本,是人的精义所在。而“天命之谓性”,人在天地之中是自然的生物之一,还是一种可以致于知识的特殊生物,人在天地中有自己独特的使命与生存法则。尊德性,就是说人的学习、行事,要始终依循本源大道,时刻不偏离人的“德性”。学习对于人是需要终身践行的一件事,而学习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问”,一个是“学”。“问”是追问、探索,是一个“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过程;学,是一旦探索到好的思想与知识了,就要积极地去靠近它、跟随它、拥有它,就像颜回一样“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致广大而尽精微。“致广大”是说学习要有大的格局和视野,对天地之道常怀广远无尽的观感,如此这般才能不拘一格、触类旁通,才能不因骄傲自满而固步自封。“尽精微”是说万事万物的精义都含在细微之处,学习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披沙拣金获得真知。
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是说,学习如同一个不断向上攀登的过程,学人要努力进取,不怕孤独困苦,“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位越高所明白的道理才能更加明朗、真切。“道中庸”是说,学习要“厚积薄发”,不要崖岸自高,不要走入偏门,还要能以常心、常言合之于众。“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学习时要高标准要求自己,推行于众时却不妨朴素、平实一些,和光同尘才能深入群众。
尊德性,是学习的目的与指导思想;道问学,是学习的两条路径;致广大、尽精微是学习的方法指导;极高明,是学习的发展方向;道中庸,是学习的应用准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