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作者: 落影loyinglin | 来源:发表于2023-06-03 11:44 被阅读0次

    前言

    中国传统哲学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其功用不在于增加外界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读大学有感,摘取感悟最深部分来分享。

    正文书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修养个人的品德,基础的道德修养;
    亲民:亲(qin)近民众,影响更多人民,从自新做到新(xin)民,树立良好社会道德;
    止于至善:道德的极致,尽善尽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其修养的方法,则在于“三省吾身”“反躬求诸己”,每天拷问自己的良知,以生命付诸道德的实践。在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过程中建设纯洁的心灵与思想,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诠释。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止定静,安虑得。所求是一个内心的宁静,停下忙碌的脚步,让浮躁的心逐渐平和,在嘈杂的环境中反观内心。

    谨言慎思,方得始终。

    如果能经过思考以后再说,反复推敲之后再做出表达,看准对象以后再谈论,深思熟虑之后再行动,那么后悔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怨恨仇隙也不会到来。
    言论是人的对外核心,是内心的直接体现,凡事要谨慎思考和审慎发言。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事物都有根本和枝末,事情都有结束和开始,知道先后,则很接近道理。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之所以说“致知在格物”,意思是想要得到极致的认知,就一定要广泛地接触事物,穷尽其中的道理。人的心灵都有认知的能力,天下万物都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因为这些道理无穷不尽,所以人的认知还不完备。
    人类的本性是纯良的,但是人性中原始至纯至善的德行因被后来气禀之性所遮掩,被人欲所蒙蔽,就出现了善恶混杂的现象,使人性表现时明时暗,因此,需要通过“格物致知”让人之善性彰明。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保持内心的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又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独自居处时,也一定谨慎自律,不敢有丝毫的放纵和懈怠。
    立志自我修养品德的人,知道做好事而远离恶行,会诚实地致力去做,严禁自欺。他憎恶恶行就如讨厌臭味,崇尚好的行为就像喜爱美色一样,都是发自内心,以求自己的快意与满足,而不是随便做给外人看的。是不是真正行善去恶,只有自己内心最清楚,别人总有不知道的地方。因此,即使在别人不知道的地方,也应该谨慎自律,不能放纵和懈怠。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用心不专,无法集中精力,虽然在看但却什么也看不到,虽然在听但却什么听不到,吃着食物却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把心放在当下所做的事情,专心地去看、去听、去吃,走在路上不看手机,看着书不想外面的世界,吃着饭则专心感受饭菜的美味。推荐《正念禅修》,专注当下之道。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修身”即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使得自身在品德、才能各方面的素养都得到提高,从而与外部环境协调统一。

    闲思杂记

    明德至善

    修养道德、至善至美是人们的追求,基督教有“忏悔”来反省自己的过错,佛教也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此话有时被人曲解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实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地去修为自己。《左传》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当自己不断去践行道德达到至善,又有事业功绩让人牢记,又可以将自己的言行想法用文字沉淀,可以达到真正的不朽,人死而神留。
    读书是一种反省自己的好方式,从书籍中去映照内心想法,反省自己德行的缺失,不断自省改进,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格物致知

    世界虽然看上去杂乱无序,认识世界是困难和复杂的,但其运行是也有规律。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事物,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彻底研究事物的原理。人都具有认知能力,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的运行和存在的规律,只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内在原理还没有彻底认识,所以在认识事物中显得很有局限。
    现实的具体问题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都是事物存在的具体形式。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只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理论与现实的妥协的产物,是一种相对的合理,永远也没有绝对的求解,因为思想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对自身的认识,乃至人类一切知识的来源,都离不开实践。想要求取真理,必先付诸实践。学习与思考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学习是实践,当然也需要思考,而思考也就是实践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更高级的实践方式。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个梨子,亲口吃一吃。”(见《实践论》)“格物致知”就是教给人们求知和认识事物的方法。

    强心健体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崇尚淳朴、恬淡、飘逸、豁达、随遇而安。从内心爱好自然,使自己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由欣赏天地宇宙之德,体会到自己的微不足道,自然而然地产生仁人爱物之心,幸福、快乐也就随即而生,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天性自然得到发扬。
    人们认为拥有圆满、平安、健康、富裕、荣耀等是幸福,反之则感到不幸。如今,浮躁、焦虑、忧郁、悲观、自私、功利等现代病正像瘟疫一样不断侵袭、困扰着人们的心灵,降低了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和感受。经常听人抱怨,别人如何有福而自己如何没福:别人的房子比自己的大、别人的丈夫比自己的丈夫有能耐、别人的妻子漂亮温柔、别人比自己有钱……似乎总是生活在不如意中。比照过去,回忆岁月,哪怕再苦涩的往事也总能品出甘甜,幸福与快乐似乎只是昨天与明天,但绝对不在今天。其实,昨天就是曾经的今天,今天在明天终将成为昨天。粗心的人们在自设的不如意中不知不觉地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幸福。

    总结

    明明德、新民、止至善是三大纲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
    物有本末且事有终始,故而知所先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身为本,诚意不自欺

    诚意不自欺,是目前自己当下需要努力的方向。
    《大学》光看不够,实践才是践行诚意正心的唯一道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qv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