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啃蔡东藩的《中国历朝演义》,试图丰富自己的历史细节和历史观框架及关键结论等。当然也刚刚读完了汉朝的文景之治部分,汉武帝时期则刚读到他青年时代,还没有大张旗鼓搞事情。昨天看到下面这则历史观则让我耳目一新,感觉很有道理。很多时候,良好的局面或者后世称为的盛世,其实并不是强政府管出来的,而是和谐相处出来的。假如把政府比作社会的家长,那么好孩子往往不是很刻意的管细节管出来的,那样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要么后期逆反、失去自己的兴趣和动力,人格不健全反而无法真正成才。比较好的高层次的家长,是把基本要素给孩子配置好,自己则注意榜样力量,养成好习惯然后让孩子自己学习成长,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与自主权。
有的家长喜欢大包大揽,以为孩子遇到任何危机,都可以帮他解决,但实际上孩子将来真正遇到大危机,家长是无法替代和罩住孩子的,甚至是无奈的无力的和追悔莫及的。家长应该不是万能的。
从「大一统」走向「强社会」
(以下引自 王笛《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pp.860-61 & 865-66)
表面上看来,一个政权如果能够调动一切资源,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国家面临的危机,但历史证明恰恰是相反的。
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了大帝国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幸福和稳定。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和稳定的时期,如汉代的 “文景之治”、唐代的“开元盛世”等本来应该是常态,但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却是少之又少。
……即使再大的政府,也不可能无所不能。
由于秦以后的中国古代史,总是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存在,因此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理解的误区,认为既然国家权力无所不在,那么一个强大的政府就可以无所不能。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既然要依靠强大的政府管理一切事务,首先这个政府就需要掌握越来越大的权力,控制越来越多的资源,干预人们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那么,为了执行这些权力,运用这些资源,就需要雇用越来越多的官员,设置越来越多的机构,结果造成机构臃肿、权力寻租、腐败滋生、人民负担加重、办事效率低下。这其实就是政治权力的内卷化,也就是说国家掌握的资源越多,参与的事务也越多,但社会管理的效能反而降低了。
因此,要治理好中国,就必须调动社会的能动性。从一定程度来讲,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政府克制自己的权力,给人民更多的自主权,反而是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最有利的。所以我们说,有的时候,权力不作为,反而是最好的作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农民,勤劳、聪明、肯吃苦、善于经营。往往他们有更多自由的时候、权力退出的时候,也就是中国历史文献上经常说的 “与民休息” 的时候,就是他们好日子到来的时候。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总而言之,中国要长期稳定地发展,必须要让社会充分发挥活力,要蓄富于民,要让每一个公民有义务、有责任、有权利参与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而不是一切由国家来包办。只有一个充分发展的社会和全民参与的社会,才是正常的、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