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饰赏析---秦汉儒风(五)

作者: 晓粥粥侃历史 | 来源:发表于2024-03-07 10:00 被阅读0次
    秦汉儒风

    《后汉书●舆服制下》中的服饰制度(三)

     壹、衣裳形制

    1、衣裳配色

    中国古代的丝织物色彩跟染织方法有关,冕服中常用的颜色有玄色、纁色、青色、赤色、黄色、白色、素色等。

    2、玄衣纁裳

    玄衣由玄色的缯制成,为夹衣,即有里和面两层。

    关于衣的形制尺寸的确定。玄衣基本款式为玄端,即用正幅(二尺二寸)来缝制。但是天子按礼制可以“侈”,也就是可以用一幅半(三尺三寸)来缝制,这样玄衣衣裳是三尺三寸,袖口至后中线的距离则为六尺六寸。袂长也是三尺三寸。

    纁裳的形制比较简单,古时分为前裳和后裳,《仪礼·既夕礼》:“有前、后裳。” 贾谊疏:“以其凡男子,裳不连衣,前三幅,后四幅。”只是到了明代嘉靖八年,将裳前后“连属如帷”,制成一片。为穿着方便,一般下裳使用斜幅,腰间抽褶,而天子冕 服的下裳也用正幅制成,需要制成细褶,成为“辟积”,类似现在的百褶裙的形制。而下裳的缘饰成为“綼”和“緆”綼在裳的边侧,緆在下摆。

    3、十二章纹

    章纹是指衣服上的纹饰,在衣裳上饰以章纹,是依据古制,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后汉书·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巛。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缋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章施于五色作服。章纹的排列在隋唐之前的服制中都没有严格规定,从宋《三礼图》中可以看出其数量和排列并不严格,只要分布在肩部、袖部等,但也不排除是为了展示章纹效果,配合人体姿态来描画, 并非真实的情况。

    贰、深衣形制

    秦汉时期,服饰的主要形制均为深衣,外衣一般都以曲裾袍为多,内有中衣,均为深衣形制。外衣包括袀玄、絳紗袍、后妃礼服等。冕服中衣 一般为素色,袀玄和通天冠等服的中衣则为絳色衣缘,祭祀五郊时随方色。“宗庙以下,祠祀皆冠长冠,皂缯袍单衣,绛缘领袖中衣,绛绔{糸末},五郊各从其色焉。”

    《礼记》中深衣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严格的形制要求:“古者 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赞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

    根据郑玄注和唐孔颖达的疏,深衣的基本形制是有礼仪要求和规定的。 衣裳一般到脚踝,上衣由正幅制成,衣袖的长度以可以反折到肘部为宜。袖口衣边的宽度为一寸半(约3.5厘米),只有领缘为两寸(约4.5厘米)。裳由六幅裁为十二片相连,为上窄下宽的形状,腰部七尺二寸(约166厘 米),下摆为一丈四尺四寸(约231厘米)。曲裾深衣在裳的部位要续衽钩边,穿时可绕到身后,形成曲裾的样式。

    叁、佩玉、绶形制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配饰也是区别身份的重要构件,汉制中主要的配饰有大佩、佩刀、佩双印、绶。汉朝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都以蚕衣为朝服,不另设朝服,其等级 规制与蚕服一致。

    1、大佩

    2、绶

    如前所述,汉绶有严格的等级配置,从官员到天子各有不同形制的绶。二百石以上绶还有縌与其相接,三公以上縌与绶之间加一玉环相连。佩戴时縌系于革带,绶如果太长,会缠绕几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历代服饰赏析---秦汉儒风(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mrh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