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遇秋多忧愁——“悲秋综合征”》
唉、唉…
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叹气
自古逢秋悲寂寥
一帘秋雨,满城枫叶,辗转难眠
在“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秋天
似乎大家都被迫开启“省电模式”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
“精神消沉、烦躁得很”;
“看谁都不顺眼,总爱在生活中挑毛病”;
“很容易累,早上起不来床”;
“一到秋天我就想流泪,总是被低落、烦闷和沮丧等情绪笼罩。要是再碰上下雨天,emo值直接爆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悲秋综合征”。
一、“悲秋综合征”的概念和概况
“悲秋综合征”是指在秋天换季之时人体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使得情绪与精神状态受到影响,加之秋季气温骤降、景色萧瑟,从而使人产生的凄凉、苦闷之感,甚至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悲秋综合征”好发于20岁至50岁之间的中青年,平素对寒冷比较敏感的人群,常年在室内工作、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女性居多。
主要表现为情绪焦虑、低落、忧伤、悲观,食欲下降、失眠,精神运动迟滞。对事物兴趣丧失、生活和工作精力减退、自我评价低。
调查显示,约高达38%的抑郁症患者,会在秋冬季抑郁发作,秋季的自杀率也是全年中最高的。而至少15%的普通人群,也会在秋天有抑郁情绪的体验。
二、“悲秋综合征”的成因
1.秋天来临,天气由热转凉。身体也会由兴奋、积极向上的状态,转入消沉、向内的状态。
2.入秋后日照减弱,人脑内分泌的褪黑激素增加,会抑制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
少了这两大“快乐激素”,不仅会令人疲劳嗜睡,还可使人意志消沉、思维迟钝,从而出现抑郁情绪。
3.个人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心理承受能力等,也会影响悲秋综合征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一般而言,心思敏感、上进心强、性格内向者;常年在室内工作、生活不规律;体质较弱、缺少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刚刚经受了情绪刺激,又没能得到排解的人,都容易患上悲秋综合征。
三、如何走出“悲秋综合征”?
1.防治“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
2.每天尽量争取在晚上10点前入睡,要早睡早起;中午适当小睡10到20分钟。
3.多结交朋友,找知心的、明白事理的亲友,向其倾诉心里话。
4.体育锻炼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较适宜的运动项目有慢跑、户外散步、跳舞、游泳、练太极拳等。
5.书写本身就是一种情绪释放。记录下自己的情绪、食欲、睡眠等变化。面对压力时,可以通过列清单的方式,将待办事项分轻重缓急排序处理。
6.状态实在不好时要允许自己停下来,以免把“弦”绷断了。学会“借力”,向亲人、朋友倾诉,必要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
7.挑选自己喜欢且营养均衡的食物,有什么比吃一顿美食更能补充精神能量呢!
8.去旅行、养宠物、适当地哭一场宣泄情绪、收拾房间等,对缓解情绪压力也有不错的效果。
秋季有人因看到落叶纷飞而悲秋
也有人在秋高气爽的天气感到愉快
自然万物,换个角度欣赏
或许“悲秋综合征”也能随风而解
祈愿大家都能一键恢复“满格能量”!
丁俊贵
2024年8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