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提到,激励措施在养成习惯中的重要作用。
它能在你身心俱疲的时候激发出你的动力,让你继续前进,直到养成习惯。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也最有效的两类激励的方式就是快乐和痛苦。
虽然不同人对这两种方式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痛苦更为敏感度,通常是快乐的2~2.5倍。
换句话说,你丢了1000块钱的痛苦感受,至少需要2000~2500块钱的快乐感受才能中和掉。
那是不是说,对习惯来说,用痛苦驱动更好呢?
并非如此。
虽然痛苦比快乐更加有效,但对习惯来说,我还是建议选择获得快乐为主的激励方式。
为什么?
因为习惯是个长期的事。
如果你经常用痛苦驱动习惯,你的习惯很容易和痛苦的感觉绑定在一起。
每当你执行习惯时,就会让你想起痛苦的感觉,这对你的习惯极其不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部分高考完撕书、烧书的“问题”学生。
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被家长、老师、高考等逼着学习。
在巨大的压力下,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很难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一旦高考结束,这些压力都消失了,他们就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
然后,他们就会把曾经限制自己的书撕掉、烧掉……
可以想象,他们上了大学之后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因为过去的痛苦经验加上较为宽松的环境,他们很容易陷入逃课、挂科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留级,严重的甚至被学校劝退……
所以,尽管导致痛苦的规矩、惩罚等措施很有效,但不是长久之计。
一种合理的方式是,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适当使用逃避痛苦的驱动方式,在维持习惯的过程中逐渐转变到追求快乐的驱动方式。
总而言之,所有的激励措施都有价值,但从长期来看,获得快乐为主的激励方式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