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看到水中,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继而展开的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也的辩论。
文中,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交代了故事背景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
双方都紧扣辩论主题,但二者的思维却截然不同。
庄子主张自己可以知道鱼之乐,因为人乐鱼亦乐。“我知之濠上也”说的是,既然我在濠梁上,感到优游自在,濠梁下的鱼自然也会感到优游自在。
而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因为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
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子的人乐鱼亦乐的推理纯属诡辩,用了“偷换概念”这一招,在一个“安”字上大作文章。
“安”,既有“怎么、怎样”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
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怎么会知道“鱼之乐”,庄子故意解释为“哪里知道‘鱼之乐’”。惠子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同理可证,“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你不是鱼,也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是这么个道理吧?“全矣”在这里,不是说“庄子不能全然知道鱼的快乐”,而是惠子自负的一句话——“你看我这个逻辑完整,毫无漏洞吧?” 惠子的逻辑是,“你不懂鱼”跟“我不懂你”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只要我承认“我无法懂你”,那么,你就得承认“你无法懂鱼”。听上去很有道理,可是庄子没掉入这个逻辑陷阱。 庄子说:“那我就顺着你的话来说吧!你刚才问我‘安知鱼之乐’,我从哪儿知道鱼的快乐呢?这还不简单,我站在濠水上方的石桥上知道的!”庄子抖了个机灵,用一个文字游戏搪塞了过去,把惠施“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解释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
在辩论中,“知鱼之乐”一开始就被双方放在辨论对象的位置,二人所持观点对立,且论证逻辑相异:在辩论内容上,庄子主张“知鱼之乐”,而惠子反对“知鱼之乐”;在论证方式上,惠子偏客观知识的逻辑分析,而庄子重主观审美的直觉体会。
此番濠梁之辩没有输赢,因为庄子追求的是一个“美”字,而惠子寻找的则是一个“真”字,所以二人不能简单的说,哪一位对,哪一个错。
庄子以己乐推于鱼之乐,展现出自己运用语言自如,想象丰富奇特,追求悠闲舒适。难怪《庄子》一书,被喻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