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人性的设计
一切的设计需从多类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和遍历流程,放空自己的身份从心出发,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个精神分裂。
很多产品丛书、经验文章都引用七宗欲来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概括虽然凝练但是没有精准地场景化,人心在复杂场景下衍生的情绪想法是非常多的,所以一个完整的产品设计师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去磨砺人生体验人生,理解人生百态,形成最正三观,当然也要了解一些非正常人类。
很多产品丛书、经验文章教了很多方法论,道理都懂但是做不好产品,也许就是上述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人心的结果,很多方法论都是特定情况下特定问题的处理,不能直接信手拈来的。总需要自己综合评判,结合时势、资源、新的时代思维、新的场景,然后以自己理解人生百态后形成的三观来做决策。
有些道理,经久不衰
《设计心理学》等等的产品丛书,的确是经久不衰的,因为其理念永远都是贴近人性的设计,这些非方法论而是传授一种亘古不变理念的书籍,永远都会伴随着产品设计人
人的一生其实终究就是在解决问题,满足不满,说得好一点就是让世界更美好一点让自己更幸福一点。产品设计就是在做着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满足不满,从功能设计到交互设计,都是在做着“如何更好地”的事
比如,例子太多了唉。举举反例,市面上诸多的游记app,光鲜亮丽图文并茂内容似乎很充实,有不少旅游达人发表文章,也有专业的行摄记者但很少。但是用户真的是需要这样一种游记文么(这样一种介于攻略和国家地理杂志之间的产物),一来不够攻略凝练简约突出信息要点,二来不够专业的采风文摘和地理杂志等等那么有艺术鉴赏度。那么我们看看平时浏览这些游记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去看的:
- 了解风土人情、最美的图片——寻找旅游目的地,培养自己的旅游动机
- 寻找比简单的攻略更多的信息点、不为人知的隐藏彩蛋点——已有前往计划,希望收集更多信息
那么,满足这两点就够了,简单地把信息呈现就够了,而不是需要类似于朋友圈晒照+文字流水账。所以,目前很多旅游游记社区、UGC旅游社区,就是存在这种对内容定位不清晰最后导致游记质量变成朋友圈的结果,更别提在脱离了熟人关系链后,能有多少陌生人为这种普通的内容点赞和互动了。当然以上需要数据去说明,也许这也是我的主观臆断而已,也许是我不理解小清晰、文艺。但是可以看到,一些游记社区,问答版块倒真很热闹的,有目的地去询问和解答,直击要点。
有自己的坚持很难得
众人皆醉我独醒,很狂妄的一句话。
只有深刻地去理解和反复自问自查,才能磨炼出如何去做一件事,这个时候其实产品设计人员会站得很高通览全局。当多部门多角度多人对您的产品设计产生疑问和提建议的时候,也许他们只想到了眼前利益或者自身利益,或者是个人不成熟的片面看法。
所以,做为产品的父母,一定要严格守住自己的底线,守住孩子的基调,要勇于PK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向着心中所认为的正义和正确进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