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善言辞的人与自然

不善言辞的人与自然

作者: 一朵低温的白 | 来源:发表于2018-11-04 21:43 被阅读0次

发黄的岁月,总有当初意犹未尽的感觉,扶手才觉秋意阑珊。诗人对秋天的感触和认知,就着意浓的景,抒了个满怀。

天显得很高很蓝,山野里,那满身嵌着尘埃的草木,仍然活着。是茂盛生长,没有凋零枯萎。柔和的光辉,澄清又飘渺,秋像极了诗和远方,不动声色,绚烂之极。

它们静谧着,谁解其中意?就像每个人内心不同的远大理想,贵不可言。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所以人性中带有强烈自然情愫,质朴而不善于辞令。

“默默,寂无人声也”,这种幽寂无声,看似无知貌,并非不得意。总以为,只有内心安静祥和才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去不懈的追求不同于世俗的高尚情操。

世间,真正意义上的情深意重与满怀,应该是阅尽人间春色,接近“出世”的。对此,我没有好听的话,我甚至没有话。如皎皎明月,再多的诗意,不及一眼望去的时候。

不善言辞,通常显露不知道该如何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其中的深情。正是一种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所以没有杂质,更纯洁无暇。

那些嘴里木讷之人,并不尽显表象之下。他们有忠于灵魂深处的信仰,会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

《易经》上讲宇宙之间任何东西,都是一阴一阳。万事万物不可能只有正面或只有反面。这也是为什么与文字沾边的人,生活里不愿巧言令色。可谓把孤意与深情活成了一目了然。

太明白自己要什么,大抵像这样,不违背天地之道,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涩于言论,并未有束缚意识,这是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生儿骨子里有孤独的秉性,他们常常会“出走”。倘若能找到自己,如花树遇到春风,瞬间散发芬芳。

它的初始还是来源于你的思想,想起高原上,那些孩子,不经意的笑,笑起来面部潮红。她盯着我的苹果,没有多余的语言,我忘不了她那深邃的眼眸。

思想深处才是真正的根源呀!那些父爱如山,迈着蹒跚的脚步,承载着难以想象的能量。一路芬芳,极其绚烂。

正因事物不存在绝对的是,也不存在绝对的非。表面相殊的,倒可能有质的相同。人与自然,都有它独到的作用,虽然某种境地无法表达,但我们仍需去读懂。不善言辞,惟以诚相待。

已至秋最招摇的时候。满眼的金色,于静默处生长,傲然挺立。灼灼不清的雨丝,在冷暖自持里,一派空翠。

相关文章

  • 不善言辞的人与自然

    发黄的岁月,总有当初意犹未尽的感觉,扶手才觉秋意阑珊。诗人对秋天的感触和认知,就着意浓的景,抒了个满怀。 天显得很...

  • 人与自然

    人源于自然 人与自然 本该和谐共生 事实上 人与自然 正发生着变迁 人的贪婪 使人与自然 渐行渐远 人的肆无忌惮 ...

  • 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

  •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道教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与追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

  •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关系,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史。人与自然共处在地球生物圈之中...

  • 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18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第四章:风尚之人与自然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人与自然,那么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呢? 易中天...

  • 人与自然

    人是魔鬼和天使的共存体。跟从了天使就走向了光明,跟从了魔鬼就走向了黑暗。 白天是光明的。除了日蚀没有什么能让白天黑...

  • 《人与自然》

    文燕子 不否认孤独与生俱来 从一个母体分解开来 欢喜,忧伤,这些便是思想 你不会知道一棵树的感伤 你不会知道小草的...

  • 人与自然

    吃着桌上的鲜果 一阵思绪涌上来 我和古代的祖先 能有什么差别 不过是有了一张餐桌 不过睡了一张温暖的床 这鲜果的味...

  • 人与自然

    我们的朋友 大自然最不善于伪装 整个冬天睡足了 一觉醒来巳是春天 像个懵懂的孩子 眨眨眼皮 就露出了青涩秩嫩的笑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善言辞的人与自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bd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