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057336/88cbdbaa85d941d6.jpg)
善生,就是今世修善,后获善报。或凭生前所修善业之力,身坏命终时,其精神(神识)生天善处。竺道生尝作《善不受报论》,甚为著名。善不受报者,意谓善业决不受恶业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之因果报应,如影随形,毫无混滥之嫌。修善之功,决不唐捐。修善必感善报,此乃必然一定之理。阅佛经,西晋沙门支法领译有《佛说善生子经》一卷,又据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仝出《长阿含经》卷第十一,亦有《善生经》一部。实为同一梵本之二译,大意基本相同,皆言“六伦”关系,惟文句稍有出入而已。
华夏儒家讲“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家国社会伦理关系。印度佛家说“六伦”,即“父(母)子、师生、夫妇、朋友、主仆、俗僧”六种家庭社会伦理关系。这与中、印对宇宙定位的标准法则不同,有很大关系。华夏以中央而横定四方四隅,“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配九宫”。然八卦全以男女阴阳配合为主,“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如斯,则乾父坤母合为西北配西南,震长男巽长女合为正东配东南,坎中男离中女合为正北配正南,艮少男兑少女合为东北配正西。这种配合,似乎全基于家而言。笔者未检阅到五伦与五方之间的配合,或许古人亦有论及。君臣之间涉及家国伦理关系,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关乎家庭伦理关系,朋友之间则广指社交伦理关系。五伦间所尽义务是相互平等的,可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惟有互尽义务,才能保持彼此间的和谐平等关系。儒家五伦,是维系家国社会伦理关系的一种五项基本守则。
印度在宇宙定位论上主六方,即以我人所居悬空地球为中,而横该“东、西、南、北”四维,竖罗上方下方。就六方位而配六人伦,姚秦本《善生经》:
父母为东方。
师长为南方。
妻妇为西方。
亲党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
意谓:身为人子,就得和谐处理好这六种家庭社会间的伦理关系。印度以右为正,即以顺时针而行为正,可谓自东而南而西而北而上而下之六方次序也。依六方次序而论,一个人子须历父母养育、师长教导、妻妇贤助、党朋劝谏、僮仆尽务、僧道教授,才能成就一番撑天拄地的事业,以提升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人子在尽一分六伦义务的同时,亦感六伦如斯回尽的一分义务。晋译本《善生经》亦云:
夫东面者,犹子之见父母也。
夫南面者,犹弟子之见师也。
夫西面者,犹夫之见妇也。
夫北面者,犹友见其朋也。
夫下面者,犹长子之见奴客执事也。
夫上面者,犹居家布施之人之见沙门梵志也。
意谓:面东犹见父母,面南犹见师长,面西犹见妻妇,面北犹见党朋,面下犹见奴客,面上犹见沙门梵志。面六方犹见六类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伦一般,须处理好自个与这六伦间的人际社会关系。佛世时倡“四种姓平等”说,强调人伦间的平等关系。六伦之类的出现,因印度社会分工不同的需要而有别,然六伦间并无种姓高下之分,人格尊严(佛性)平等。正以六伦间的人格尊严(佛性)平等,所以须以互尽义务而维系彼此间的和谐平等的伦常关系。
在《善生经》中,善生是一位长者居士。印度社会有四种姓,次序为:婆罗门、刹帝利、居士、首陀罗。全依血统、肤色、社会地位排序而来,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使首陀罗类族有自卑心理。佛倡“四种姓平等”说,以反对印度社会的等级森严制度。居士,是华夏之言,是梵语“迦罗越”的义译,诸如经中的维摩诘、须达等皆称居士。《楞严》云:“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普门疏》:“以多积财货,居业丰盈,谓之居士。”郑康成云:“道艺处士。”维摩诘居士是说法硕德,须达居士是布施硕德。居士,要么学问大,要么财富多,要么威望高。维摩诘智胜文殊,须达富可敌国。善生,乃善尽六伦义务、善于处理六伦关系的一位富而有德的长老居士。因其生前敦尽六伦义务而修善故,身坏命终,其精神(神识)生天善处,而不堕三途苦趣受恶报。
倍觉“善生”二字,特有深意在。善,会意字;从言,从羊。言是讲话,羊是吉祥的象征物。“善”字本义:吉祥。《说文》:“善,吉也。”《金刚经》中的“须菩提”,可义译为善吉。《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堂前好修德,《国语·晋语》:“善,德之建也。”学道必先修德,善乃德之基。仓颉造“善”字头,煞费婆心。羊是万物中最善良者,羊善在只吃草,然反被狼啖人烹。宋人陆佃《埤雅·释兽》:“羚羊似羊而大……夜则悬角木上以防患。语曰 ‘羚羊挂角’ ,此之谓也。” 羚羊角补心极佳,是价高黄金的名贵药材。羚羊为避杀祸,只好挂角于树叉而夜宿,脚不著地。羚羊最善奔跑,越涧奔崖若履平地。猎人为捕获羚羊,就利用羚羊的善良天性,远远地于羚羊视线内假装角斗,羚羊看着看着就忍不住去分架,不料待角触猎人时却被捕获。正以羊的天性本善良,古人才以羊为世间吉祥物,仓颉亦取羊及草下之口而造“善”字。
生,会意字;看“生”字甲骨文造形,上面是出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字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广雅》:“生,出也。”《广韵》:“生,生长也。”麦苗破土透出,就是生。生机勃勃、春意盎盎,就是生。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发明创造,就是生。还是《易·系辞》说得最好,“天地之大德曰生”。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恻隐之心。恻隐心、知耻心、是非心、辞让心,是“人与禽兽几希”的惟一区别。人有恻隐心必修善,修善必积德。古人以“积玉、积善、积德”为堂号者,意在希后人积德行善,趋吉避凶。
善生善生,善必生天。天有有漏、无漏之分,修五戒善生人,修十戒善生天,天福享尽仍堕受苦。诸佛国土才是无漏天,弥陀佛国是西天,药师佛国是东天。善生受其父临终遗命,每晨礼敬六方。佛见善生是个大孝子,就给善生转释如来贤善法中礼敬六方的真正意旨。
佛告善生曰:
人心有四处识情最炽,一是贪欲,二是嗔恚,三是怖畏,四是愚痴。人亦有四种结行最恶,一是杀生,二是盗窃,三是婬泆,四是妄语。人又有六种不良习好,最损财业。善生子若能不于四处而作四恶行,才符如来贤善法中礼敬六方的真旨。善生子若能戒慎六种不良习好,今世必富财业。若能如是,今生善行必获后世善报,亦为今生智者所称赞,身坏命终,其精神(神识)必生天善处。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欲不行四恶,必先断除自心四处识情意想。可谓不以贪欲心作祟而行杀生、盗窃、婬泆、妄语等业,不以嗔恚、怖畏、愚痴心作祟而行杀生、盗窃、婬泆、妄语等业。修仁慈以绝杀生,修义善以绝盗窃,修清净梵行以绝婬泆,修诚信以绝妄语。
那六种不良习好最损财业呢?
一、耽湎于酒;
二、博戏;
三、放荡;
四、迷恋歌舞伎乐;
五、喜交恶友;
六、懈惰。
这六种习好,似是世人的通病。每一习好又有六过,总共六六三十六失。
饮酒有六失:破财、致病、兴斗争、恶名流布、恚怒暴生、智慧日损。
博戏有六失:耗财、赌赢亦怨、遭人斥责、人不敬信、朋友疏远、生盗窃心。
放荡有六失:不爱自身、不惜财货、不护子孙、常自惊惧、苦恶缠身、喜生虚妄。
迷于伎乐有六失:志求歌、志求舞、志求琴瑟、志求伎、志求鼓、志求乐。
喜交恶友有六失:方便生欺、好喜屏处、诱他家人、图谋他物、财利自向、好发他过。
懈惰有六失:富乐不肯作务、贫穷不肯勤修、寒时不肯勤修、热时不肯勤修、时早不肯勤修、时晚不肯勤修。
这六种喜好最损财业,是富贵公子哥的通病。酒是惹是生非以至违法犯罪的祸胎根源,醉驾都要追究刑事责任,能不戒慎酒乎!?弈棋尚属赌博,带钱打麻将、摇碗子,甚至去澳门赌钱者,往往输个精光。博戏破财最甚。放荡身心者,往往早夭横死。自古迷于伎乐者,纯属不务正业。东坡学禅,然在杭州上任时仍迷于妓。狐朋狗友太多,绝非好事。天才出于勤奋,财富来自勤劳,勤劳能发家致富,懈惰令人意志颓废,好吃懒做,终将一事无成。欲持家创业者,首当戒慎这六种损财的不良习好。
佛还告善生说:
世间有四种如亲之冤家,应用第三只眼洞察觉知。冤,屈也;怨,恨也。在佛经传译中,“冤”与“怨”几乎混用。俗话说:“无仇不成父子,无冤不作夫妻。”又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往往一个家里住的尽是冤亲债主。往往与自己亲如家人者,或非真兰朋、正梅友耳。其如亲四冤者,畏伏;美言;敬顺;恶友。
畏伏如亲者有四事:先与后夺、与少望多、畏故强亲、为利故亲。
美言如亲者有四事:善恶斯顺、有难舍离、外有善来密遮之、见有危事便排挤之。
敬顺如亲者有四事:先诳、后诳、现诳、见有小过便加杖之。
恶友如亲者有四事:饮酒时为友、博戱时为友、婬逸泆时为友、歌舞时为友。
这四种人,表面上对尔如亲人般地畏伏、美言、敬顺、友好,实则都是有利可图。天下无免费午餐,当尔有权位金钱时才会对尔如亲人般好。一旦当尔失意,不但退避三舍,甚至落井下石,背地里捅刀子。对这四种如亲冤家,实应敬而远之。
当然,尚有四亲可亲。其可亲四亲者,即:止非、慈愍、利人、同事。这四种可亲者,常行救护他人、饶益众生的慈善事业,应当多亲近。
亲近止非可亲者有四益:见人为恶则能遮止、示人正直、慈心愍念、示人天路。
亲近慈愍可亲者有四益:见利代喜、见恶代忧、称誉人德、见人说恶便能抑制。
亲近利人可亲者有四益:护彼不令放逸、护彼放逸失财、护彼使不恐怖、屏相教诫。
亲近同事可亲者有四益:为彼不惜身命、为彼不惜财宝、为彼济其恐怖、为彼屏相教诫。
一个人能否成功,还真须处理好家庭社会之六种人际交往之伦常关系。每种伦常之间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的,彼此间须互尽义务,才能维持相互间的平等关系。否则,一旦失衡就会导致彼此间关系的破裂。
佛以东方为父母位,东为青木,日升东方,则将父(母)子关系列为第一伦位。父母与子女间有着直接的血脉关系,子女是父母精血及投胎神识的和合产物。子女虽非父母本身,然又不离父母而独有,子女是父母身上的肉。父母是堂前二大活佛,是故佛将“孝养父母”列为“八福田、四重恩”之一。
为人子者,当以五事孝顺父母,即:
一、供奉能使无乏;
二、凡有所为,先白父母;
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五、不断父母所为正业。
人子若能以如斯五事敬顺恭奉父母,使父母心得安隐,无有尤畏。
人子未成年前,一切生活所需全赖父母供给以维系生命。所以,父母亦须以五事敬视其子,即:
一、制子不听为恶;
二、指授示其善处;
三、慈爱入骨彻髓;
四、为子求善婚娶;
五、随时供给所须。
父母以此五事敬视其子,其子才会顺利长大成人,以至干一番事业,光耀门楣。
佛以南方为师长位,南为离火,善财南询就是参师访道。师长伦位仅次于父母伦位者,人子幼年全赖父母养育才能长大成人,然为人礼仪、处世方法则须师长教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者,此也。门弟子须以五事敬奉师长,即:
一、给侍所须;
二、礼敬供养;
三、尊重戴仰;
四、师有教敕,敬顺无违;
五、从师闻法,善持不忘。
丛林晚课跪念文,先皈依金刚上师,再皈依三宝。因为皈依三宝,全凭金刚上师导引。若无上师导引,怎能皈依三宝呢。同样,师长亦须以五事敬视弟子,即:
一、顺法调御;
二、诲其未闻;
三、随其所问,令善解义;
四、示其善友;
五、尽以所知,诲授不悋。
惟门弟子以五事敬顺恭奉师长,令师长心得安隐而无忧畏,才能专心传道、授业、解惑。
佛以西方为妻妇位,西为兑金,贤内助是构建和睦家庭的关键。人子经父母养育、历师长教授,待其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后,方可成婚。既娶妻妇成婚,就须敦尽夫妻间的伦德。人夫须以五事敬待妻妇,即:
一、相待以礼;
二、威严不媟;
三、衣食随时;
四、庄严以时;
五、委付家内。
人夫如斯敬待妻妇,使其心得安隐而无忧畏,才能安心持家,专理家庭内务。同样,妻妇亦须以五事恭敬其夫:
一、先起;
二、后坐;
三、和言;
四、敬顺;
五、先意承旨。
人活在世界,不能没有党朋。个人不能脱离群体而独自存在,所以人需要党朋。佛以北方为党朋位,北为坎水,水以柔和为性,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间惟贵柔和。人子须以五事亲敬党朋,即:
一、给施;
二、善言;
三、利益;
四、同利;
五、不欺。
同样,党朋亦须以五事亲敬于人子,即:
一、护放逸;
二、护放逸失财;
三、护恐怖;
四、屏相教诫;
五、常相称叹。
朋友间以信为友好往来的原则,惟有互利互惠才能保持久长友谊。朋友之伦,属家庭以外的社会人际关系。惟有各以五事互亲相敬,才能使彼此各得安隐,心无忧畏。
在古代社会,主仆似乃隶属关系;而今的老板员工,乃雇佣关系。佛以下方为僮仆位,下为戊己土,土贵实诚。主人应以五事教授僮仆,即:
一、随能使役;
二、饮食随时;
三、赐劳随时;
四、病与医药;
五、纵其休暇。
同样,僮仆亦应以五事奉事其主,即:
一、早起;
二、为事周密;
三、不与不取;
四、作务以次;
五、称扬主名。
其主若能以五事教授僮仆,使其心得安隐而无忧畏地尽忠。同样,僮仆若能以五事奉事其主,其主才会放心使役僮仆。
佛以上方为沙门梵志位,上方有日月星辰闪闪发光,照亮人间,正突佛教以光明解脱为主。除了日常生活外,人还得有信仰。有信仰,才能提升道德修养工夫与人生境界。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梵志,即:
一、身行慈;
二、口行慈;
三、意行慈;
四、以时施;
五、门不制止。
同样,沙门梵志当以六事教授檀越,即:
一、防护不令为恶;
二、指授善处;
三、教怀善心;
四、使未闻者闻;
五、已闻能使善解;
六、开示天路。
檀越以五事恭奉沙门梵志,使其心得安隐而无忧畏,才能弘法利生。沙门梵志以六事教授檀越,使其止恶向善,命终生天善处。
善生长者居士,闻佛开示毕,直下皈依佛法僧三宝,请求于如来正法中为优婆塞(近事男),并发愿曰:“自今日始,尽形寿不杀、不盗、不婬、不欺、不饮酒。”这说明佛基于印度家庭社会的“六伦”关系,而制三皈五戒。佛制三皈五戒的目的意义,全在于俾世间人人都能止恶向善,敦伦尽分,保持六伦间的久长和谐友好关系。
佛教传入中国后,赵宋以来,为了促进儒佛间的友好,缓解儒佛间的矛盾,或以儒家五德与佛制五戒互证对释,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婬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即智。佛教“六伦”,强调每伦间都有必尽之二分责任与义务。欲平衡每伦间的关系,须相互敦伦尽分,彼此互利互惠。世上本无免费午餐,不付出就根本得不到回报。别人没有对尔无缘无故的好,也没有对尔无缘无故的坏。都是宿世因缘所感,善缘感乐报,恶缘感苦报。坚持平等互利原则,惟有各尽自己应尽的一分责任与义务,才能维系六伦间的和谐、平等、互爱、友好。咦!
水涨船高承何力?风吹树响有谁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