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时也命也,苏秦张仪

时也命也,苏秦张仪

作者: 唐弈 | 来源:发表于2020-09-05 21:02 被阅读0次

世事总是出人意表。有时候,最终的抉择会与我们预想的南辕北辙。而这种远异于预期的结果,往往会令人懊悔苦恼。事实上当面临这种两难抉择时,无论选择了哪种,我们都将会后悔一段时日。

而我本人,也于近日面临着类似的抉择。2年前从上海回到宁波定居的我是否要继续回到上海奋斗,对于即将三十而立的我,确实是一道人生十字路口的艰难命题。其纠结之处无非在于一边是可预见的安逸生活,一边是不可控的漂泊旅途。

而在抉择过程以及后续尘埃落定后偶尔泛起的悔意中,使我一再感触的是最近在读的《大秦帝国》。

春秋战国时期,名士多奔波各国。吴起卫人仕楚,商鞅卫人仕秦,申不害郑人仕韩,张仪魏人仕秦,苏秦周人仕六国,这些人无不是远赴他国成就一番功业。每念及此,不免有种古人既可如此,我为何不可之感。

而其中苏张二人命运的交错,更是在不甚唏嘘之后,有种时也命也之感。既然已经做了选择,就该全力以赴的明悟。

苏秦、张仪二人都师从于鬼谷子钻研纵横之学。二人学成下山后面临的首要选择自然是前往何国出仕。

苏秦本欲入秦,他看好经商鞅二十年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而张仪本为魏人,魏与秦为世仇,且山东六国多以蛮人视秦,从心底里瞧不起远离中原文化的西陲之国。即使如张仪这见识卓越之辈起初也认为秦国国小民穷却又蛮勇好战,觉得其忝列战国。纵使有商鞅变法,也只是一时振作而已,充其量与韩国不相上下。再加上新君继位车裂商鞅殷鉴不远,张仪更是认定其国君寡情薄义,故步自封。所以张仪最初丝毫未将秦作为自己的辅佐对象,而是选择了出生地魏国。当时的魏国,虽因与秦的河西大战损失惨重,但依旧可以算是第一大国。

仪事魏齐折戟

张仪雄心勃勃入魏请见魏王,而魏惠王却向来是自负之人。他对名士礼节有加,多是为了求贤虚名而已,避免各方名士闻魏色变,本身并不是一个善识良驹之伯乐。所以对于刚入世的张仪,魏王并不重视。

张仪无奈离魏赴齐,并提出以「首在三强周旋,次在四国捭阖」为宗旨的十六字秘策“联魏锁秦、和秦敬魏、北结燕赵、南遏楚韩”,深受齐威王器重,入朝为相已成定局。

但若仅满足于一时封侯拜相,那便不是张仪了。张仪所思更加深远,他深知齐国权臣世族之间倾轧甚烈,要在齐国站稳脚跟,甚至在齐威王身后也安如磐石,就必须将根基扎的更深一些。所以他要前往楚国,将逃隐的上将军田忌与军师孙膑找出来,说动他们重返齐国,与他形成“张田孙铁三足”,稳固长久的鼎立齐国。而要想齐国大出天下,如田忌孙膑这样的兵家大才也是必不可少。

而田忌毕竟在楚隐居多年,要离开楚国,稳妥为上最好求得楚王放行方算上策。而楚国恰逢越国来攻,楚威王便提出让田忌灭越作为离楚交换。最后田忌虽一举助楚灭越,但楚国后方房陵却被秦国偷袭,汉水之地三百余里被秦国所占。楚王迁怒于张仪,张仪死里逃生回到了安邑老家。

苏秦入秦铩羽

其实在苏秦入秦之前,已有犀首献策秦惠王“正名称王,东出争霸,中原逐鹿,一统天下”。犀首本名公孙衍,师杨朱之学,自称天下权变策士;曾在魏楚赵奔走任职,屡次击败官场对手;人言如犀牛之首,锐不可当,故犀首名号多为人知,本名反倒湮没不闻。

而以秦国当时处境,过早称王有可能再次引起六国注意,秦国并未做好准备,甚至商君多年变法取得的成果也可能毁之一旦,犀首之策终是无疾而终。

而在已知犀首献策失败的情况下,苏秦依旧不失自信,他已一眼看透犀首失败在于劝秦国称王。而苏秦之策虽也是与犀首一样是让秦国图霸图王,但却指出了如何实现王霸图谋之策。

战国以前,王霸无非两途,其一如商汤、周武般吊民伐罪、取天子而代之,其二如齐桓、晋文般联结诸侯、攘外安内,成天下盟主。

而苏秦提出了适用于秦国的第三条路:此等统一,既不同于夏商周三代的王权诸侯制,更不同于春秋的诸侯盟约制,而是大争灭国、强力统一,使天下庶民土地,一国治理之下。

没错,这就是之后始皇一统天下之路。但要走战国之路,扩军便是首要。秦国当时虽已隐隐有第一战国趋势,但其对手不是某个国家,而是六国整体,若要东出,仅匹敌某国之军力尚不足以,而需堪敌六国盟军,以当时秦国国力尚不能支持。所以秦国眼下亟需的是内政强国之才,而非对外进取之相。

只能说时也命也,苏秦有大才,但是时机不对,最后只得落魄还乡。

悬梁刺股,合纵出世

苏秦回到洛阳,决心钻研苦读等待时机。他向父亲借得荒田半井,草庐三间,过起了极为艰苦的耕读生活,通过外在的苦楚使自己不忘首次失利之耻。

苏秦在草庐三年,研读《阴符经》,明悟「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醒悟说秦失败,在于先之太过。新君即位堪堪一年,秦国内政未安,实力扩展是大事,此时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而这三年,战国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件大事,“齐魏相王”。齐魏两国结成同盟,相互宣告承认对方为王国。

春秋时期,国君的爵号尚能比较严格地代表诸侯国等级,除了楚国擅自称王,中原各大诸侯依然还是公、侯两大名号。进入战国,陵谷交替,称王便成为实力的象征。中原战国中,魏国最先称王,齐国再称王,天下便有了魏楚齐三个王国。

而第二件大事,三小国称王,战国格局更是大乱。齐魏相王不到半年,宋国称王;其后不到三月,中山国称王;其后七大战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沉不住气称王。

而韩国的称王,给各大战国带来了新的骚动。

毕竟宋国、中山国称王,各国没有特别当真。就实力而言,若非大国间矛盾纠葛相互抗衡,谁都可以在三天之内灭了这两个王国。

而韩国则不然,其毕竟是七大战国之一,但又是最小的战国。论实力,目下最当称王的是秦国,论资格是燕国,论军力是赵国。可这三强都没有宣布称王,却是最为孱弱的韩国率先称了王。

而除了这称王乱象之外,秦国又频繁出兵获胜,对山东六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威慑。

第一战,秦楚大战,楚军大败,举国震恐,楚国被迫迁都;

第二战,攻取韩国宜阳,夺得韩国铁山;

第三战,夺取魏国占领的崤山区域,全面控制崤山;

第四战,东出汾水,夺取晋阳。

而中原战国,在这三年之间相互攻伐,大大小小打了四十余仗,没有稳定的同盟,甚至没有临时的合力,只有混战而没有目标。只有秦国似乎游离于中原乱象之外,冷冷地窥视着一切可以利用的裂痕与时机,随时准备闪电般地出击。

中原列国之间充满了仇恨与猜忌,更对“虎狼秦国”神出鬼没的袭击战恐惧不已,深怕“虎狼”之灾突然降临到自己头上。

而这个乱世,正是苏秦苦等三年的时机。值此天下大乱,人人自危之时,苏秦力挽狂澜的长策方有用武之地。窥透时机,应时而出,大贤苏秦携“合纵”秘策,游说六国,最终得佩六国相印。

张仪入秦,连横以对

六国合纵的消息,传入咸阳,着实令秦国君臣大吃一惊。丞相樗里疾更是前往韩国秘会苏秦,诚邀其入秦为相。名士如苏秦自然不会是朝秦暮楚之辈,即使心里知道六国即使合纵,但各国各有心思,要想同进退几近痴心妄想。而独事秦国,更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但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有知其不可而为之。苏秦既已选择了这条路,便再苦再难亦不会放弃。相反,名士的气度风骨,更是让他向秦国推荐了他的师兄张仪,这个在他心里唯一有可能破他合纵之策的人。

而张仪也确实未让苏秦失望,其入秦后,献予秦惠王四策:一曰连横,二曰扩军,三曰吏治,四曰称王。

六国为南北,是为合纵。秦与六国为东西,是为连横。苏秦张仪以天下为棋盘,列国为棋子展开了对决。连横之意,便是秦国东出函谷关,与中原各国展开邦交斡旋,分化合纵,而后各个击破。连横之要,在于秦国将六国看成一个可变同盟,不断选择其中之薄弱环节渗透,瓦解其盟约链条,与一国或两三国结成哪怕暂时之盟友,孤立攻击最仇恨秦国之死敌。

而也是天佑张仪,合纵成立未久楚威王便病逝,继位者芈槐实在是天下第一个没见地的君主,政见常被宠妃所左右,成了合纵首个松动的阵脚。

而随后六国首次攻秦的失利,又使秦一度修好魏齐燕赵韩。最后合纵在摇摇欲坠中破灭。但虽说苏秦发动的合纵一时分崩离析,在燕国失去了立足之地,落魄临淄。但是其之后在齐国的变法,却足以弥补所有的缺憾,使天下仍对苏秦刮目相看。

时也命也,唯无愧心

如果说张仪是应对跟进的应变之才,那么苏秦就是开辟天下格局的大手笔。张仪的胜出,虽说不可否认他本身的才智谋略起了极大的作用,但是背后秦国强大的实力也是关键。假如两人命运没有阴差阳错的对调,天下大势是何等格局实未可知,仅凭借六国之中的某一战国大概率是难敌强秦的。但事无如果,时势使然,既然已做了选择,那最好的应对便是尽力而为,一往无前。

相关文章

  • 时也命也,苏秦张仪

    世事总是出人意表。有时候,最终的抉择会与我们预想的南辕北辙。而这种远异于预期的结果,往往会令人懊悔苦恼。事实上当面...

  • 张仪列传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

  • 张仪列传 原文及译文

    原文: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

  • 略读《史记》(五十二)张仪

    10张仪列传 张仪(?-前309) 魏国人,老师是鬼谷子,与苏秦是同门,而苏秦自认为不如张仪。 张仪曾陪着楚国国相...

  • 史记读书笔记之十张仪列传

    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是同门师兄。 张仪也曾游说诸侯,一日与楚国宰相饮酒,宰相丢了玉璧,因为张仪贫穷,于是怀疑他,...

  • 杂文•两个参悟的故事:合纵连横,真假猴王

    一则 有次,苏秦与张仪对弈骰子,苏秦每次掷出的点数各不相同,而张仪却始终如一。 苏秦不解,问为何如此? 张仪道:“...

  • 《通鉴》的另类读法(23)‖朋友或对手,我还是辨不清

    文/澧之谣 《资治通鉴》原文: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

  • 苏秦张仪

    秦惠王时期的苏秦对张仪,合纵对连横 齐威王时期的,庞涓对孙膑。 后来的诸葛对司马 还有刘邦对项羽 兰州对沙县 国美...

  • 苏秦 张仪

    苏秦是战国时东周洛阳人。他年轻时,曾到东方的齐国求学。求学告一阶段后,他便到各国游历,想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游说各...

  • 《鬼谷子的局》苏秦设局羞辱张仪

    张仪被陷害,秦国贾舍人受苏秦之托,前往楚国救张仪回邯郸。 此事,苏秦已是赵国相国,知道张仪心高气傲的秉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时也命也,苏秦张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ih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