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774023/b1665d3ddb53c95f.png)
在研究写作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扰,或者说作为初级的研究人员,面临论文写作与发表还有一些并未揣摩透彻之处。在此将自己论文写作的困惑与思考进行总结,便于自己反思,也便于与前辈交流。
困惑:写作如同挤牙膏
博士学业比较紧张,尤其是两篇C刊的发表,稍不抓紧便会错过时机,因为现在论文发表的周期还是很长的。而我在写作过程中,小论文亦是,写得比较困难。
一是写作慢,对于文字有“字斟句酌”的问题;二是写作似乎要求“简练”,不必要的连词和语气词通通删掉,只说最根本的问题。这样就导致字数不够,表述比较生硬。用某期刊审稿人的意见则是“像教科书”。
然后论文毕竟不是教科书,要说明问题,更要具有可读性。近来读散文的感受就是,一个好的作者是要学会讲故事的。那么一个好的研究人员,也是要学会讲故事,通过笔头来讲故事。
对于这一问题的改善主要有三步:
第一,多读。多读专业书籍,培养自己专业的思维和用于;多读文学类书籍,写随笔也可为论文写作打下基础。读的过程是输入,同时也是文字感觉的培养。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可以很好“表达”自己,口头表达;但是笔下的功夫还是欠缺很多的。近来通过读散文、读论文,语言的感觉有了,写东西也就顺了。
第二,多写。多写专业文章,对于专业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的,有思考有想法便写下来。很多时候有想法,但因时间关系,总是将那一闪而过的想法忽略,于是空有想法,而没有留下东西;抑或有想法,但是迟迟不落笔,落笔又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成稿。通过近期研究发现,对于新的想法和新的热点问题,要及时成稿,迅速投稿,莫待一切都过时则悔之晚矣。写作分大部头文章与小的思考,大文章上万几千,小思考几百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观点表述清楚,不怕积跬步、积小流。而且写得文章也并不一定要发表,作为自己的思考写下来也是可以的。写得多了,等需要时自然可以“落笔成章”。
第三,多投。多投的过程是对自己文章的市场性进行检验,自己的思考与写作是否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最早一篇论文的投稿成功并收到不菲的稿费,对自己而言是很好的激励。同时投稿也可以得到审稿人的反馈,很多期刊的审稿人员专业水平很强,提出的意见也很中肯,对于自己修改完善论文,改善写作有很大帮助。即便被拒稿,拒稿的意见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然投稿的过程必然是十分痛苦的,因为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及不确定性,然审稿意见、修改意见、录用后的喜悦也是极具价值的。
做学术,要的便是脸皮厚一点,不断坚持。写作之路尚远,吾愿倾心为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