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两家的交往越来越多,对刘夫人了解得也愈加详细。刘夫人的真诚,让和她接触的人,不由得就喜欢她,她婆家的人也是。
刘夫人每次到婆家,都谨记她母亲的嘱咐:“香儿,婆家不同娘家。在婆家,腿要勤,手要勤,嘴得甜,还得有耳朵,有眼晴,不多言。”她母亲教她多干活,多观察,多喊爹娘,少说话。
每次刘夫人跟着刘武莘回到婆家,她说话前,先叫“妈妈”,“爸爸”,比婆婆的亲生儿女叫的都多,公公婆婆听着心里舒坦。在她娘家,她是于九香,她不称呼母亲为妈妈,她喊“娘”(niang一声);她的父亲,她叫“达达”(da二声)。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农村人的这称呼,非常接地气,亲切。刘夫人算得上无师自通,她在模仿自己的母亲。她从自己的母亲称呼自己的姥姥“娘”(niang一声),称呼自己的奶奶“娘”(niang二声),声调不一样。九香就悟出来了其中的感情不一样。她自己对两个母亲不同的情感,也从称呼里区分开了。
不过,她对婆婆是出于诚心的尊重,能为婆婆做的,她可以分担的,不用谁提醒,自觉做到。在她还没有成为刘家的成员之前,刘武莘的母亲摔骨折了左腿,腿上打着钢钉。刘夫人在家主动提水做饭,主动帮助婆婆拿重物,处处留心照顾着。
每次回家,刘夫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一定给公婆带上礼物。换季的衣服,她坚持为他们买。
她摸清婆婆的习惯,喜欢煮粥喝,不怎么吃菜。她准备的礼物,必有煮粥用的米、豆、大枣、莲子,杂粮类的食材,再就是要有鸡或者肉。婆婆不怎么吃鱼,尽量避开。这样地投婆婆所好,又不怎么与婆婆生气,她婆婆便常在村里夸她,婆媳关系处得很融洽。她婆婆疼大儿子,爱屋及乌,也稀罕这个让她期待多年的儿媳妇。
诚心做事,真心待人,久了,一家人是能感觉出来的。刘夫人的小姑子,受了她大嫂的影响,也逐渐改变了与自家婆婆的关系。(刘夫人的小姑子,年龄比她还大。刘武莘结婚太晚了。)
在刘夫人的儿子半岁时,她婆婆住院,取出了腿上的钢板。出院之后,婆婆需要照顾,刘武莘就把母亲留在了自己家里。刘夫人既要看护半岁多的儿子,又有为卧床的婆婆端饭洗衣。她硬扛了一周,睡眠不足,精力不及,累病了。刘武莘不得不请假,把母亲送回了老家。
一个男人的成长,在有了儿子之后,上有老下有小,老婆为他分担责任的时候,或许突然醒悟。刘武莘经历过这次母亲住院,妻子哺育幼小的儿子,还要替他照顾卧床的母亲,自己上班顾及不上,只有力不从心的煎熬,他开始反思,开始心疼自己的媳妇。
刘夫人用自己的方式,过着紧张的生活,却接纳和鼓励着身边的人。刘武莘最小的妹妹也毕业了,没有合适的工作,常常来大哥家。刘夫人看看这个漂亮的妹妹,1.7米的苗条身材,双眼皮大眼睛,神采飞扬,却低着头,背有点直不起来。她把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介绍给孩子的小姑去读,又对她说,“妹妹,你这么美,这么年轻,挺直脊背,打开双肩,抬头走路,多有气质。一看你就是有能耐的姑娘,前途无量。”
真心希望一个人好起来,往往就是像刘夫人这样,鼓励她,给她突破自我的信心,用她愿意接受的办法,引导她去学习和发展。
十几年后,刘武莘的小妹妹找到了不错的属于她的职业,进步飞快。她常说,“多亏大嫂在我迷茫时,激发我昂首挺胸走路,她借给我的那本书,让我改变了自己。”
刘夫人在婆家人的眼里,一天天熟悉起来。她不知不觉地,和家庭的各个成员,有了有效的沟通。
到底是刘家一大家人,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教会于胜蓝融入刘家呢,还是刘夫人发挥了她进入社会之初的诚意,用她教学生学习英语时,习得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团结着刘家一大家人凝心聚力呢?
网友评论